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篇一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
地理高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相关文章: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202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总结梳理202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梳理202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梳理分享202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的知识点2021★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2021★ 2021全国卷文综高一地理知识点考点总结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篇二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本文发布于:2023-04-09 07: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e3ce7227706613858c8e09043d53f9e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