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9篇

更新时间:2023-06-18 18:47:39 阅读: 评论:0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t7t8美文号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

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

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

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

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

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

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① 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② 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③ 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④ 超过量程;

⑤ 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

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

(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如果指针偏右呢?

②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

③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

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

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

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

小结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

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练习设计

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乒乓球 羽毛球 网球 垒球 排球 篮球 足球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60 。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量约为4000 。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4.2 。

3、如图所示,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现用该台秤

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

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若把该物

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 (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

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

分度的地方。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

方案二: 。

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

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 长方体 圆柱体 圆环形 碎块

橡皮泥质量m/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

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

A.类比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等效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WWW.CHAYI5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以上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提供的9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t7t8美文号的价值所在。

本文发布于:2023-06-18 18: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e2cbec627878ef0110cb32e12574bf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9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9篇.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