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8 22:44:57 阅读: 评论:0
出发①
老舍
不要说高梁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他们必须消灭这一,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要。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域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域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迫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
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
[注解]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8.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6分)
9.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6.B(左右纵队是文城敌军,不属于“英雄群像”。)
7.C(不是“对枪响听而不闻”,而是不确定是否有枪声。)
8.(6分)
①交代人物身份。从“大少爷”绰号可知丁一山出身没落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有一些文人气质,大敌当前,投笔从戎,显出勇于报国的责任感。
②交代人物关系。从“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可知其与王举人家的关系,其与未婚妻的通信,与老郑对他们的关系的认可,都表明了丁一山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
③体现人物性格。从他愿意接受“大少爷”绰号可知他和战士们没有情感隔阂,同袍同泽,共赴国难的大义精神。他对未来丈人附逆投敌后不再在信中提及,表现出和汉奸势不两立的民族正义感。
④暗示作品主题。他的忠勇报国的行为给“大少爷”挣来一点“光辉”,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
⑤推动情节发展。“大少爷”丁一山对文城情况很熟悉,他主动请缨前往文城侦察敌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回答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景与人同,用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形象特征。采用拟人写法,把最想象成,“会抵抗暴力的武士”,“成为绝不屈服的战斗员”,显出了战士们的抗敌意志。
②景与境同,用景物来渲染战场的环境。采用比喻写法,用比喻手法“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既展现了庄稼割尽、适合打仗的秋天景象,也表现了战士们立志消灭敌人的决心。
③景与事同,用景物来交代战争的具体场所。描写的景物,多和战场形势结合起来,如写文城周围的山川地形、老郑家附近的松林,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④景作转换,用景物描写改变小说的节奏。写景和叙述穿插,在叙述内容转换时,借助景物描写过渡,舒缓小说的节奏,扩展小说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3分,写对2点即可得满分。每点中写对基本作用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得2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出发》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出发》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