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材料一: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

更新时间:2023-06-29 13:12:45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鲁迅悲剧观的精神,聚焦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 刘再复引用鲁迅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鲁迅没有阐明,刘再复也没直接解释。但刘再复根据鲁迅的说法,暗示理解悲剧就要学会触摸现实人生的底线,必须了解最起码的“人的价格”,这就是鲁迅的“立人”说提出的“被压抑的人性”。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刘再复分析重心放在主流文化传统如何排除,粉饰,回避,“救赎”悲剧的社会现实,以虚文掩盖真实上。 鲁迅评杭州西湖名胜雷峰塔的倒塌可为一例。不少文人墨客哀叹如此美妙的景致居然一夜间丧失了,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定要补足十景而后已。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籍。刘再复解释道,悲剧事件和冲突是人生常态,是真实的底线,人生社会本有缺陷。悲剧真实,是虚伪欺瞒的“十景病的仇敌”。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 “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鲁迅不仅批评廉价的情感满足,抨击回避现实的十景病,还用悲剧美学钩沉、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其历史观与悲剧观是望远镜瞭望真实世界的两个镜片。 鲁迅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两篇杂文中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要在官方历史中寻找直言不讳的记录是很难的。但悲剧观察者,就是要为受创的身体,为撕裂创痛的体验作真切的记录。《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这种穿透力。文人伪士也会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但他们立即编造华丽转身救赎故事。经典的例子是明朝永乐皇帝如何处置忠臣景清和铁玄,永乐诏令将景清剥皮,将铁玄油炸。铁玄的两个女儿被发送妓院,沦为娼妓。这些残忍旧事众人皆知,但更令人作呕的是文人和史家想方设法重写这些残酷的事件。铁玄的两个名门闺媛贬为娼妓,而文人却在两人的遭遇上编了一个动人圆满的故事:让她们与官宦仕人完婚。 针对这种自歌欺人、沉浸于心地精莹的审美幻象和心满意足的表达,鲁迅的悲剧反其道而行之。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眼光投向旧中国历史和生存状况,对历史浩劫毫不退避,毫不眨眼地直面相对,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 (摘自王斑《“后真实时代”的悲剧观》) 材料二: 鲁迅的悲剧观是独特的,在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自有一定原因。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坚信,改变人的精神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艺。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艺,就是悲剧创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成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鲁迅借助易卜生的社会批判武器和思考方式,把批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解剖现实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思想,通过悲剧创作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作品,深化了人们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古典悲剧基本持否定的态度。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真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直接地表达了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毁灭: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毁灭”的形象,孔乙己、祥林嫂、华小径、阿Q……这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生动阐释了“毁灭”的美学内涵。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 (摘自罗永样《鲁迅悲剧观成因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含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人生的尊严和权益, B.鲁迅先生悲剧美学是独特的,他的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主张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 C.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遮蔽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 D.鲁迅先生认为,哀叹雷峰塔倒掉的文人和传统历史书写中都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在谈论鲁迅先生的悲剧美学,材料二重在探究其悲剧观形成的原因。 B.举“鲁迅评雷峰塔倒塌”事例,论证文人粉饰太平,追求廉价情感满足的本质。 C.狂人是作者满怀悲痛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生的悲惨,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 D.材料一运用了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突出了鲁迅先生悲剧观与古典悲剧观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悲剧观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化鸳鸯。 B.《诗经∙氓》中采桑女毅然离婚的果敢与决绝。 C.《长恨歌》中临邛道士作为使者与太真相见。 D.《窦娥冤》中窦娥父亲中举,沉冤得雪。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鲁迅悲剧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5,祥林嫂(《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作品中最悲剧的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祥林嫂是怎样体现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4分) 答 1.C 【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析】“这是古典悲剧的最大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2.C 【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C项里“抚慰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的。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3.B 【考查点】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推理运用的能力 【解析】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考查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分层概括。将二条与四条,合并在一起也可以得满分。 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13: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cfa2eab09bccc68735d546723ffcac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pdf

标签:鲁迅   真实   切入点   美学   虚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