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优秀7篇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3-06-19 06:13:56 阅读: 评论:0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这7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是来自于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一

初中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为此,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内涵的解析

1.基本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

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2.思维加工在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问题间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给出确切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想象时间,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掌握引入概念的方法,亲身体验下定义的乐趣,增强建立概念的欲望和能力。

3.巩固深化数学。概念建立之后,及时进行适当的运用,来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完善对概念的认识深度和结构。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创新运用阶段,主要通过变式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概念化的模型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

1.运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因此必须利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更主要的由于数学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例如,我在讲“分式的意义”一课时,正好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要求每班制作小制作,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校在下个月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制作活动,现规定每班要交50件作品,如果甲班有43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a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2.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我在有些课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何类似之处?有何不同?通过类比,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到新领域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再如,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等。

3.运用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求知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生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二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观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就是为了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景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于如何针对性运用问题情境创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学习课程,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近年来因为高考的影响,其在新课程标准推进的过程中也在逐步的进行完善,高中化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探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符合现代教学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引领者”的角色,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理解问题情境创设概念

问题是一切探究的起源,也是引发思维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好奇心。另一面,在这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带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发展。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学生无需多言,需要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作为教师,则起着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其需要在教学开展之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其中包括对于问题情境设置理念的充分理解、问题情境设置是否贴近学生基本情况、学生是否能够对于问题情境充分理解并足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仔细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自身充分理解“问题情境创设”几个字概念,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解教学理念的前提下为开展教学并深入做好准备工作。

二、问题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实践

高中化学原理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某个方面来讲,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发明创造也是基于化学原理。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活的因素很有必要,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生活原理去分析高中化学知识,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自然固氮”原理时,可以提前引用“雷雨发庄稼”的农谚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先结合自然现象给学生讲述这句农谚的寓意,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熟悉、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课堂想象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雷雨天气导致庄稼茂盛生长,其中蕴含哪些化学原理?”,并给予学生一定自主讨论时间。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运用化学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通过教师这种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三、运用小故事调动学生兴趣

由于高中学习中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很看重,很容易产生焦虑感,需要努力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在课堂中贯穿小故事在讲课过程中,课堂效果最佳。所以,需要教师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查询小故事,并在授课时通过播放相关影片、或者讲授相关小故事来调动学生,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提升其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中讲述“原电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提前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引导,“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两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一颗金牙,一颗银牙。不料,自此之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一位化学家开出一张处方,为他解决了痛苦”。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张处方,请问有同学知道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吗?通过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开发能力。

四、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巧设问题情境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科学配置到各学段、各学科之中”是形势所趋、历史必然。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巧设问题情境不但引导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哲学原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这一课时,引用我国东汉时期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对石油的记载、战国时期《山海经》对于煤的记载及西汉杨雄《蜀都赋》中天然气的记载进行生动陈述或进行相关影片播放,并将化学课中的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传统文化贯穿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石油、天然气的研究,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充分调动学生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五、结语

从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来讲,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情境创设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邓嘉利。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7(4).

[2]覃洪琼。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6(28).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三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内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我们教师的最高追求目标。本文就教学中常用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论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吴荣伟,任教于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中心学校。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科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悬念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产生于奇异的现象与引起矛盾的说法之中,产生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中。悬念——应理解为心理的一种趋向,最大程度利用人的好奇心和探究性,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创设与问题相关的“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参与学习的“情”,二者结合就是“悬念式”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生一种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通过情境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经历设想、体验或实践验证、反思等过程去尝试解决问题,那么,他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就是在分析学习内部已有的情境、经验和知识状态到预期目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阶段的划分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分析学生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目标跃迁的情境状态、情境定义及其伴随问题并表达出来。把与目标、情境状态、情境定义同一的问题抛锚于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并进行开发、物化、组合和排列。

悬念,能引起好奇和探究的强烈愿望,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讲“气压与沸点”时,可以做一个实验:加热,使烧瓶里的水沸腾,然后用气筒往烧瓶内打气,让学生观察这时水还能不能沸腾。再做一个实验:在烧瓶里装有温度略低于100℃的水,用气筒抽出烧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再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成了学生迫切想了解其原因的悬念。

二、点题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课伊始,教师立即给出指明本课主旨、强调要点、给人启迪、催人探索的问题。例如,在讲浮力知识时,提出:“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有的能浮在水面,有的却不能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接着提出一连串问题:镜子里面是什么?外面是什么?里面的像和外面的猪八戒等大吗?像和八戒到平面镜的距离一样吗?八戒把镜子往前移,像会怎么变化?这些问题情境有的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有的有浓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趣味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时,可以通过做“铁锁碰鼻子”实验来创设情境:取一把铁锁作摆球,用绳子把它悬挂起来,把铁锁移动到高于平衡位置,并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释放,当铁锁荡过去又荡回来时,每次都非常靠近教师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锁荡回来碰不到教师的鼻子?其中有什么规律吗?许多同学感到这个问题似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了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四、开放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开放型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压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和重力势能时,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方案。可根据已学的知识发散求解,设想出多种实验方案,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所能提出的设想方案更多,对所学知识点的领会更深刻。其实,上述的虚拟型问题情境也是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地开展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科学时就会感到内心的快乐。

五、故事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热衷于听故事,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探案揭秘故事。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来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让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讲述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史和科学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讲阿基米德利用镜子反光引火烧敌人战船的故事后提出问题: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引火烧敌船呢?这些问题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为讲述本课内容埋下了伏笔。

六、演示实验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以实验为强化科学实验教学,尤其是演示实验教学,能萌发学习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讲授内容多做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浮力”的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用演示实验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又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作用,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科学教学和科学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期待有更多的同行来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的点滴体会[J].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2]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

[3]肖爱贞。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1).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四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从笔者实践的体会来看,问题情境既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需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数学教学的条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7~9年级)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问题的提出及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实际问题背景,研究、学习数学最终是为了应用。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值得考究,但实际上结果常不尽人意。比如,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创设情境流于形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或者几个情景停留在同一知识水平,没有形成思维递进的层次,课堂活动平淡无奇。那么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些什么?结合本人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有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两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揭示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学生就能理解“函数”概念的实质。

二、问题情境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问题情境的设置须具备数学价值,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认识数学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发现,抽象和概括的,有利于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建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能设计蕴涵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在上“代数式”一课时,引入如下一段:通常表示鞋子大小的单位是厘米,但民间也有用“码”来表示的习惯;“码”与厘米之间有如下关系:厘米数的两倍与10的差即为“码”数;如果用x表示厘米数,那么这鞋的码数是多少?你知道自己脚上的鞋是多少码?

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入一个很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及其实际意义,同时渗透了其中蕴涵的有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逻辑思维逐步形成,学习动机逐渐由兴趣型向信念型过渡,但初中阶段还是以兴趣为主要特征。因此,初中阶段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教学的新颖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热情。

教学“数轴”时,展示不同读数的温度计,先让学生读出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后,提问:你们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作比较,既有可比性,又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如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时设置了几组游戏——掷硬币、转动转盘、摸球等,采用游戏场景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数学教学条件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数学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城里学生有其优势的东西,而农村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学校数学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数学教学。

教学“平行”一节时,课本是通过滑雪引入的,我是引导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高低杆,双杆,100m跑道等,然后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并提出问题,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节新课。

五、创设情境需体现以人为本,渗透人文理念

“人文精神”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有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浪费7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浪费多少水?创设结合自然,科技等学科,收集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科技发展等有关数据的教学情境,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的课程环境可以保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实现,创设和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是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自己已有教学行为方式的一种挑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或思考的兴趣。所以说联系实际,创设有价值,符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五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否定、摒弃那种强行记忆科学表层符号化知识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问题创设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可以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知、真知。实践证明,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借助于趣味实验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展示消防队员灭火的图片(PPT)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而我今天用水来生火,大家相信吗?(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棉花上滴上几滴水,棉花燃烧起来。

学生:哇(发出惊叹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为什么水能生火呢?请学生们讨论一下。

学生:这肯定不是普通的棉花,里面加了物质。

教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所加物质为Na2O2

教师: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验证?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滴水生火趣味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趣生疑,由疑引思,引导学生从对现象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细节作为素材,运用到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中,会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热情高涨。

同时,以他们自身的体验去提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氯气的用途时,可以从偶尔闻到家里的自来水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真切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就会增强。

3、利用与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发现和发明过程中体现的真、善、美,培养了学生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1利用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到乙醇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杜康酒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又如,在讲到氯气一节时,老师讲述一个历史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英法联军在某地对峙,一日清晨,发现远处有一片黄绿色烟雾,紧贴着地面,随风飘来,士兵们待感到呼吸困难、咳嗽不止时,再逃为时已晚,德军轻而易举攻占了阵地。学生认真的听讲,急于找出其中的原因,求知欲油然而生。随后教师揭示氯气的性质,课堂效果良好。再如,在讲到NO2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人畜击毙。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学生对于这一神秘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此时讲解原理是: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2利用讲述科学家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的发展与杰出的化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探求科学真理努力创造发明密切相关。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科学事迹,例如,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环状结构,舍勒和戴维经过将近40年发现了氯气等,利用这些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苦,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利用直观教具和对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内容除了涉及宏观领域的知识外,还有部分微观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展示微观粒子和分子空间构型,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整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模拟难以演示的化学实验、生动的演示化学化工流程,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动态化,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离子反应时,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离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在讲到有机化合物时,可以用球棍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又如,在讲到电解时,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模拟电解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但如何使这种教学形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社会、生活情景素材。

参考文献:

[1]刘成坤。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8-10.

[2]刘伟。新乡教育学院学,2009,22(1):142-143.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六

一、创设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学习数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假设有人在30天的时间里,每天都给你10元钱,但前提是,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每天给他回扣,第一天回扣1分钱,第二天的回扣是2分钱,第三天的回扣是4分钱,依此类推,每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请问:你愿意做这个交易吗?你是会赚到钱,还是会赔本?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刻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纷纷讨论起来。等到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虽然每天回扣的钱数看起来很少,但三十天后回扣的钱数却很多。这样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事物,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难度比较大,许多基础理论知识更是枯燥难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上体育课时抛铅球的分数,得高分的同学抛铅球时有什么特点,并且提问学生除了增强体力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将铅球抛得更远,才能拿到较高的分数?这样一来,学生就想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拿高分,对于抛物线的学习也会更加认真。又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做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两个刻有1~6的骰子,然后教师和学生各自记下自己掷出的点数之和,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安排时间以及每一个人掷骰子的次数,最后让教师自己赢得了这场比赛。做完游戏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有更大的机会赢得比赛?概率有多少?以此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关于概率的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尤其是通过游戏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一般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层次问题,实施针对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初中数学提升了一个很大的层次,而且理论基础知识居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的问题要有层次和梯度,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才能跟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上所述,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也更喜欢思考和探究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策略来创设不同层面的数学问题,通过恰当合适的提问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 篇七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从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目的、方法、注意点入手,阐述了在中职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能激活学生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调动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谐统一,极大地提高了中职学校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自然科学(物理);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中职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行动导向是中职学校常见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实施问题、任务驱动教学,从实施的“问题”“任务”中去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占有四两拨千斤的地位。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经验,加强经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能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进而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观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去实验、去探究,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为此,中职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提高中职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中职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应深刻挖掘自然科学物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当前,由于中职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各地中职学校大多数都来者不拒,无底线地录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的学生基本是女生,普遍文化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文化课时,尤其对自然科学(物理)这门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很难领悟和掌握。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并认为实际参与是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并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它应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对教师来说,可避免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要挖掘教材,组织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火线,精心设计,释疑解惑。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方法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各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首先让两个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铝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上。观察结果是铝箔先落到桌面上。有学生答:因为铝箔比纸片重。其次再将一张一样纸片揉成纸团后和纸片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学生开始发问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会怎样?最后教师拿出抽成真空的牛顿管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做演示实验,并引导其余学生观察究竟是谁先到达牛顿管的底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学习、探究,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利用演示实验的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带着丰富的感性材料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某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机械能》教学中,利用玩具枪中压缩了弹簧的弹性势能,把橡皮子弹打出去;利用卷紧发条的弹性势能开动小汽车,驱动各种玩具。弹簧的弹性势能如何转化为物体动能?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如何用橡皮筋制作动力越野车进行爬坡游戏比赛,看谁设计的车爬得又高又快。游戏前让学生先预习教材,准备器材,做好分组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或小组发现问题,设置表格,互相讨论,找出原因,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科学知识的应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游戏,学生亲身体验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让现象和知识之间形成强烈的呼应,震撼学生的心灵。

3.利用古诗词、儿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诗歌情境法是指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诗歌创造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教师设问“云为何飞扬”“草低为何见牛羊”来创设问题情境,这使学生在欣赏了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的同时亦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及影子的形成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念相关儿歌。教师边提问边播放视频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迅速进入新课,理解知识,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学习过程。

4.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用故事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方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共振”一节内容时,向学生讲述1810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时,一列军队齐步过铁链悬桥,由于铁链断裂,桥和人一起跌入大河。老师通过设问“铁链悬桥,为什么几个就踩塌了呢”来制造悬念,创设故事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又如,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设问:“在忽略扁担和水桶的质量的情况下,为了使三个和尚都不吃亏,同时也都有水喝,我们如何让三个和尚在抬水时,各自承受的压力相同?”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及对相应知识点的点破,让学生主动研究探索,最终使三个和尚都能喝上水。

5.利用知识应用领域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时,可设计一些联系专业应用领域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比如,在学习“稳定平衡”时,教师问:“小朋友玩的不倒翁,为什么把它扳倒后,它总会自动起来?”又如,在学“简单的电路连接”一节时,设问:“电工师傅是怎样设计幼儿园教学楼上下楼梯的双控开关?线路是什么连接?为什么要这样?”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会学以致用时,定会感到“物理即生活,生活即物理”,感到物理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工作很有指导作用。

6.利用视频微课创设问题情境常见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配以文字、图片、课件等进行讲解。很显然,中职自然科学(物课)教学中,在课堂导入、实验、重难点突破等环节,采用视频形式的微课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单一的口授或文字更加形象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课时,常用的方法是教师讲述鄂洛多克的小站这一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情节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故事的文字过长,缺乏对应的视频,效果一般。采用微课从电影中节选相关视频片段,配以声音、文字说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又如,在学习《电和磁的初步知识》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视频微课播放通讯、广播、电视、卫星的发展过程,“和谐”号高速列车在铁路上行驶的画面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我们生活在无线电波的“海洋”中,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电磁波是如何发射和接收的呢?火车电动机是怎样工作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在中职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注意点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情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要适度、适时。首先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难度过易,失去探索性;过难,学生难以着手。其次,设置时间要恰当,要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第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问题情境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因而,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注意点。

第三,问题情境设计要激活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设置问题情境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从“怕问”到“敢问”,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学贵有疑,疑才有思。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中职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中职学校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国忠,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宇,郑芳玲。如何创设问题情景[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2007,(7).

[3]储俊。新观念观照下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策略[J].岳西师训,2010,(13).

[4]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李万林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7篇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是由精心整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06:1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c9d9aa122eced0f6e329ea0cf83a7b9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优秀7篇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的论文优秀7篇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pdf

标签:情境   几点   重要性   做法   优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