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二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三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 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1.2×3=3.6元。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数学说课稿 篇五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称吗?可能会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两个数的和是1,名称:补数…
②减法中两个数相差1,名称:邻数…
③除法中的两个数是同一个数,名称:镜数…
④乘法中的两个数(微机只演示积为1的一组数,让学生再观察),名称非常好听,又很符合它们的特点:数学上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顺势揭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以上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取名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两个数存在的特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1、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2、数学诊所:“我来当名医”——有病就治。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
(2)2和它的倒数的和是5/2。()
(3)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4)小数的倒数大于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为倒数的。()
(6)a的倒数是1/a。()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六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30~131页。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使学生学会求三角形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6、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通过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角设疑,揭示课题我们来做个游戏叫“猜角”。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量好角角度的三角形。你只要报出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你第三个角的度数。想信吗?(不相信),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师生猜角活动。)师:你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吗?其中的奥秘就在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知识。(板书:“的内角和”并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先创设猜角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数学说课稿 篇七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判定》。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2、本课主要知识点
(1)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3、教材整改
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究出判定后,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达到学以致用。
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能力
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
2、已有的数学能力
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的作图能力等。
3、已有的学习能力
预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讲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评价能力等。
三、目标、重难点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在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设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能力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承上:它起着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些目标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达到的;启下:它起着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发展过程、突破能力。
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判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出判定。并全班齐读判定,勾画圈点关键词。并让学生回顾切线判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判定的理解记忆。
2、教学难点:
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较少,切线又比较抽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
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
突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前抛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评价综合的教法。
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达标检测】
1、判断直线l是否是⊙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
2、如右图,∠AOB=30° ,M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
2cm为半径作⊙M,则当OM=________时,OM与OA相切。
3、如右图,AB是⊙O的直径,∠ABT=45° ,AT=AB.
求证:AT是⊙O的切线。
4、如右图:已知直线AB经过圆O上的点C, 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圆O的切线。
设计意图:
(1)、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
(五)课后作业
C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
B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1,2
②课本P129习题1,2
A类: 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
②课本P129习题1,2,试一试
③上网查阅整理切线在判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
§3.8 切 线 的 判 定
一、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
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
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
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在学案的具体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或小组统计等方式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
设计意图:
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教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八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习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习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8篇《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03: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c84f9954c8e25c918e0d0fbe7f0402b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说课稿范文【优秀8篇】(数学说课稿课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说课稿范文【优秀8篇】(数学说课稿课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