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材料一: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

更新时间:2023-06-29 13:16:12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但其绝不是对历史主题的游离之笔,而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深化,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云淡风轻,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庄子从自然逍遥的思想出发,屡屡标举"心闲而无事"(《庄子·大宗师》)、"无江海而闲"(《庄子·刻意》)的精神境界。刘勰以“入兴贵闲”(《文心雕龙·物色》)的理论,将“闲”的精神状态纳入文学创作的艺术表达。“闲”不仅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不仅是历史的事笔,也是抒情的诗笔。“兴”,讲求感兴,讲求象征,不直指,不切近,不急迫,本质上也是从“闲笔”着手的艺术方法,是一种悠远祥和从容舒缓的审美追求。明清之际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明确提出文章的“正笔”与“闲笔”的概念,认为“正笔”与“闲笔”并不在于字数多寡,从文学上说,作者着意处“文虽少,却是正笔",而所谓"闲笔"却往往写得汪洋恣肆"绚烂纵横"。 总是先有文学事实,才有文学概念。“闲笔”这一概念虽然是渐进的、晚出的,但从《左传》的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文学笔法。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电闪雷鸣,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凸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意义。 (摘编自傅道彬《〈左传》的“闲笔”》) 材料二: 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闲笔在小说、散文、戏剧、曲艺中得到广泛应用。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艺术家如能抓住富有特色的细节,一段闲谈,一种意象,一番场景,一些非情节因素,加以随意点染,确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延宕情节发展,增添生活气息。 文学大家王蒙是善用闲笔的高手。他在文化反思的长篇力作《活动变人形》中,描写多日不回家的倪吾诚回家了,面对的竟是冰冷的家人和紧锁的房门,充满敌意的环境气氛。妻子、岳母、妻姐以一副剑拔弩张的姿态,合伙与他对阵,恶战一触即发。读者正焦急地等着观看下面的闹剧,可是作家却“好整以暇”,缓缓道来,三次写到无厘头的胡琴声。第一次是,当倪吾诚走进院落,穿过影壁墙,不知从哪里传来胡琴声,单调、重复、迷茫。在“万木无声待雨来”的超常寂静中,益发显得不协调与刺耳,也更增添了迷茫莫测的气氛。第二次是,正当倪吾诚怒吼着"开门",传来几声胡琴伴奏:"设坛台,借东风……"尔后归于寂静。接着,胡同里又响起拖拖拉拉的吆喝,仿佛是对这番暴怒的回应。第三次是,当倪吾诚破门而入,对方的伏弩正控弦待发时,传来京胡和清唱的声音,迅即戛然寂灭,代之以一声鸟叫,一只小麻雀沿着斜线从窗前飞上天空。联系到作品的悲剧意蕴,主人公彷徨苦闷、百无聊赖的迷茫心境,这闲来之笔——其实也是神来之笔,起到了衬托、渲染、点缀的作用。 (摘编自王充闾《闲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的历史叙事都是庄严肃穆的,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缺少细节描写、内在心灵表现和诙谐幽默的笔法。 B.《春秋》鲜明地表现出上古历史的美学风格,叙事艺术庄重矜持,而《左传》突破了这种风格。 C.《左传》在“正笔”之外,用“闲笔”叙述小人物、小事件、小情节等,其“闲笔”的篇幅远远超过“正笔”。 D.“闲笔”与“正笔”既有结构意义,又有主题意义,若没有“闲笔”,“正笔”也会显得呆板僵滞,缺乏生命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细琐世俗生活彰显宏大政治主题,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左传》开启了“闲笔”这一独特手法。 B.材料一引用《庄子》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语句,论述“闲”的精神境界,此种精神可以纳入文学创作中。 C.材料二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具体论证了"闲笔"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证了文学创作美学中的"闲笔"手法,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简约,绝不能说是毛病;许多作者的文字拖沓、繁复,倒是真正的缺陷。 B.《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C.她的散文写得摇曳多姿,常常能宕开笔去,津津乐道于那些"不相干"的事情。 D.金庸在小说中,描写激烈的打斗之后,接着描写一个个市镇沿路排布,还有青鱼、高粱等,极具生活气息。 4.结合材料一给“闲笔”下一个定义。(4分) 5.下面是茹志鹃《百合花》中的两处“闲笔”,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处“闲笔”的妙处。(6分)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通讯员刚刚出场的时候)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通讯员准备返回到前线时) 答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闲笔"的篇幅远远超过"正笔'"错,原文说"正笔"与"闭笔"并不在于字数的多与少。 2.C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错,应该是论证了“闲笔”在文学作品中“确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延宕情节发展,增添生活气息”的具体作用。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项阐述的是简约的好处,批评文字拖沓、繁复,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4.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插进的,(1分)起舒缓叙事节奏、调整叙述结构、深化主题、增添叙事情趣的文学笔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分为含义、功能。从材料一中分别筛选出这两个部分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并形成通顺的文字即可。 5.这两处“闲笔”,自然而巧妙,使得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2分)把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热爱自然等品性鲜明地描画出来,让我们更加形象可感地看到了那个鲜活可爱、热爱生活的通讯员。(4分)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13: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c14caad27538fcdbea72135f61be6e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pdf

标签:历史   肃穆   庄严   神圣   紧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