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分享了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篇一
《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是当代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以期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执行与实施给予好的建议。
关键词: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88-03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随着现代科技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的范围也随着手机网络等介入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内容除了以交流感情、切磋知识为主外,还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吸收社会信息。[1]
一、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
主观原因分析及调适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原因。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些专家或是老师、同学主要还是要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帮助。
1.认知方面
人际交往的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如过高地评价自我或是过低地评价自我。前者产生自傲心理,居高临下[2]:后者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害怕与人交往,恐惧交往失败。过度的自我中心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相处时,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任意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意表露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而恶化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受到别人的关注,但要获得这种尊重和关注必须先尊重别人,关注和帮助别人,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人际关系的过度理想化,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人际关系的判断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因而在最初与人交往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从而产生不信任感或是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或是认为人际交往相当于市场的交换,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以友谊情感至上的原则与人交往,一方面要认识别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以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2.情感方面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情感成分是关系双方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动力作用,人际交往中若有积极的情感产生则推动人际交往的行为,个人人际交往更积极主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人表现出孤僻、自卑或是自我中心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3]。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全面地评价自我,超越自卑、恐惧心理,调整自负怀疑心理,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3.社交知觉及归因方面
社交知觉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及社会刻板影响影响到我们对别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认识,应该尽量避免。这些社交知觉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归因,归因是指个体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它也影响着个人的人际交往,如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复杂的外界因素,却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从而导致人际归因失误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或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消极的人际知觉和情感而自我封闭退却,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性偏差。当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会影响到学生人际交往,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归因的训练。
4.行为、能力方面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阅人经验及交往经验,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行为不当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别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当代学生应该多看或是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要善于表达自我,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同时也要提升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别人。
5.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在对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有很大预测作用,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成负相关,即内在自我意识水平越低的人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应该积极全面地评价自我,充分地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特长,克服自卑自负心理,敢于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地感受人际交往中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价值观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要素,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调动个人交往积极的动力,如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简单认为人心叵测,人心自私,或是受相互利用等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而应该积极正确地看待人际交往。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
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除了从主观上分析解决外,还应该从客观上采取具体措施,如:
(一)重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优化人际交往氛围
利用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奋发进取、团结友善的校风、班风、学风,提高学生人际信任度,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团队的一些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去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得失。
(二) 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或是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应该做的
1.对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跟踪及指导
很多新生因为适应不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可能是人际适应不良所造成,心理的不健康从而也会加剧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对于新入校学生要格外重视,无论是心理学的专家和老师,还是搞学生工作的一些人员都要重视这一点。
2.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指导
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并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其他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和分析。一些研究确实表明那些学过心理学的人或是懂得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情况更少[4]。对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行政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或人际交往知识的定期培训,如拓展训练,对于任何类型的成人或是学生都是适合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深刻体验人和人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的伟大作用,以达到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全面的指导。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心理咨询方法的适当运用
学校可开展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多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咨询过程中重视从学生人际交往这条主线入手,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效地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咨询与辅导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训练学生交往技能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热情地待人,以及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看成是最重要的,重视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咨询和指导之外,还应该利用团体咨询的方法,以及朋辈的辅导是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维护心理健康,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迈向自我实现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5]。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注重团体内的交流,并利用团体精神影响个人的行为。人际交往本来就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相互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是辅导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别人,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团体咨询与辅导具有高效率、高感染力的特点,利用团队精神去影响每一个人,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朋辈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模式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朋辈辅导是指由一些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学生或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因为朋辈有更接近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所以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4.加强家庭功能,亲情的付出和感化
很多学生在恋爱上容易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如早恋或是恋爱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交流和沟通不良造成的。学生失去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和理解,就容易寻求同伴的交流,误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恋爱,甚至是一种可以走入家庭的恋爱。而实际上学生对恋爱的责任心及后果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中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盲目交往。作为学生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预防和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温暖,培养孩子积极的责任心,是预防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的关键。
总之,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仅次于强迫症,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社会化的发展与成熟,应该值得重视。清楚当代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明确原因,并从主客观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以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顺利地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1]刘博雅。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2]张小玲。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龙源学院学报,1999,(S1).
[3]窦胜功。智商与情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篇二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摘要】目的 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 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5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干预训练,采用羞怯量表、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 估。结果 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 ,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验 组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P<0.05)、交流恐惧量表、羞怯量表得分 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 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P<0.01)、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 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 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训练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与障碍,常常干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 造成焦虑、恐惧、紧张,甚至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适现象[1]。调查表明,由人 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也是影响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 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 信心[3-6]。本研 究通过实验证实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 积极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绥化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主,通过招募,学生自愿参加,并对招募的所 有研究对象进行量表测量,得分作为前测结果。对测量中得分超过平均分的研究对象经过面 谈后筛选,随机选取15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文科9名,理科6名;男生5名,女生10名。 选取15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4名,女生11名,对照组学生未参加团体心理训练。所有 被试总体特征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 愿意将课程坚持下来,并与实验组成员签订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协议。
1.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汪向东等,1999)中的4个量表进行评估。① Cheek1983年修订的羞怯量表,共13个条目,5级评定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 符”记5分,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0.90,该量表的内部一致 性信度为0.81[10]。②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 含28个题 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本研究把计分方法改为5级评定 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符”记5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越高 。采用5级计分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0]。③McCroskev 1982修订 的交流恐 惧自陈量表(PRCA-24),含24个题目,4个分量表。采用5级评定,“非常同意”记5分,“非 常不同意”记1分,分数越高,说明交流恐惧越严重。本量表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 表的α系数超过0.7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 1973年编制的。此表90包括个项目,共9个因子 ,用以评定心理健康状况[10]。
2.3 统计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前、后SCL-90得分结果比较与分析 见表1。
由表1,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训练后比训练前有 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 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训练后比训练前虽然有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由表2,对照组SCL-90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略测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 >0.05)。
2.2 训练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恼、交流恐惧量表及羞怯量表得分结果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实验组经过8周的人际交往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 P<0.05),交流恐惧、羞怯两个量表得分极显著低于训练前,说明人际交 往团体训练对克 服社交回避、交流恐惧、羞怯效果显著;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 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由表4可见,实验组、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前测得分没有显著差 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两个量表得分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羞怯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 著(P<0.05),说明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实验组被试克服社交回避、交流 恐惧及羞怯等交往品质效果显著。
2.3 实验组团体成员对活动的观点及分析 针对团体成员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调 查问卷,包括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满意程度、对团体成员了解、成员人际交往改善 状况、对自己的了解、对周围人的影响、是否喜欢团体等,结果显示,从实验组团体成员对 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团体的目标达成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占85.72%;团体成员对活 动的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占95.24%;成员的人际交往改善状况程度,认为改善 很多和非常多的共占85.71%;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 度, 对团体的喜欢程度等指标表明,人际交往训练是有效的,对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对提高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3 讨 论
3.1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有文化背景因素、社 会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孙时进、官锐园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大 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某些方面。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 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通过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水平在认识及情感层面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羞怯、恐惧等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变化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促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因此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3.2 量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后测结果的比较,人际关系 不良的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状态,在训练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测量总分和人际 敏感、恐怖、强迫3个因子分训练后有显著提高,(P<0.05),这说明人 际交 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人际环境,化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 论与其它研究者大体一致。但是人际交往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哪些因子有影响,一些研究者得 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云南师大的尚云等[8]研究认为,用症状自评量表(SC L-90)前后测比较,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有显著改善(P<0.05),而 在敌对因子上有极显著改善(P<0.01);河海大学的陈华[9]研究认 为,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训练前后测,10个因子中,除躯体化、敌对,人际关系3 个因子外,其它都有显著改变(P<0.05);天津中医学院的李力生[10 ]研究认为,除偏执因子外,其它因子都有显著改变,在抑郁因子上有极显著改变。分析 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在被试的选取上,所选择的被试团体大小不同,有些是采用大团体, 如尚云等人的研究(49人团体);有些团体的人数则较少。样本容量大小对研究结果 会产生重要影响,样本容量大,在统计学上或许有一定意义,要比小样本更可靠一些,但也 存在团体人数过多使得训练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目前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认为,训练团体人数不宜超过15人,团体人数过多,训练过程中就 会存在团体内部互动效果较差,会影响到训练效果。二是不同的研究者所选取的被试团体在 训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其中有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也有的 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主观上认为自己自信心不强,想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水平,来参加团体心理训练,这样在训练结果上就会出现差异。本研究被试的选择侧重于对 人际关系改善问题,不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是以训练后心理 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是否达到显著为研究目的。因此实验组在训练前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进行测量并没有出现许多因子都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的程度。
4 结 论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 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 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 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5 参考文献
[1]郑安云,高新锁,令狐培选。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49-151
[2]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心理发 展与教育,2003,(2):74-79
[3]王瑶,李永鑫。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7(4):235
[4]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5):12 54-1256
[5]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 ,2000,23(1):77-79
[6]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8):527-530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北京: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31-35,232-248
[8]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9]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6):455-457
[10]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4,12(1):78-80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就是为您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6: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bfa9f110cafeae15c74ae7a7099ad0a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题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题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