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日本武士道精神论文(日本武士道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4-30 21:58:28 阅读: 评论:0

1.日本武士道名言有哪些

理解母亲,感恩母亲吧!

----------------------------------------------------------------------------------------------

母亲节不言感恩

(片断)妈妈生养我,是一种义务,是必需,是妈妈生存的价值,所以无所谓大恩大德——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我也这样认为.

但是,在母亲节那一天,我仍旧要买一束康乃馨送给妈妈,祝福妈妈安康快乐.这不是感恩,而是在传递亲情.我不感谢妈妈的恩情,但我珍重妈妈给予我的亲情;妈妈不期盼我的感恩,但妈妈期盼亲情的往来.传递亲情就是传递温暖.被亲情温暖的人心

2.关于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制度中武士阶层(称作侍,さむらい)的道德规范。

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道(骑士精神)的规则,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剖腹(腹切 はらきり、切腹 せっぷく)自杀。

历史 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来源于神道教、佛教、阳明学。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得到了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武士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江户时代之前,江户时代后,明治维新之后。 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讲究个人实力,不尚下对上的忠诚,也就是流行以下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其中吸取了许多佛家思想以及朱舜水阳明学说,包括修养(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本份,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内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荫,这些武家法规,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这使得武士有了恒常效忠对象。 明治时代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而后随著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武勇。

经过十二世纪晚期的发展,武士道成在16世纪成为成文的准则。当19世纪中叶,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结束以后,封建制被废除以后,武士道也被遗弃了,但他的影响,主要在军队中,仍然存在。

1899年12月,新渡户稻造用英文著书《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绍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包括: 义 勇 仁 礼 诚 名誉 忠义 遵守武士道的武士腰间经常佩戴武士刀,以象征勇武。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关于日本的武士精神

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

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家训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hagakure),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此书是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常朝(Yamamoto Tsunetomo 1659-1710)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Tashiro Tsuramoto)听闻书写整理,在18世纪初的1716年完成‘叶隐闻书’写本,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或‘叶隐集’。卷一、卷二讲武士的心得修养,卷三讲锅岛藩藩祖直茂,卷四讲第一代藩主胜茂,卷五讲第二代藩主光茂(即山本常朝的主君),以及其嫡子即第三代纲茂等,卷六讲锅岛藩古来的事迹,卷七、卷八、卷九讲锅岛藩武士的“武勇奉公”言行,卷十讲他藩武士的言行,卷十一是补遗。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

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百人斩”残酷典型,在此可以窥见。 ‘叶隐’的著述者山本常朝一家的典故,也是令人发指。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罪者。武士大众,14、15岁开始实习斩首 。

如此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这是武士为“奉公人”的心里准备,说来非常残酷不人道。

举例说,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

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

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

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有一个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故事。

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大罪人,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中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但他不哀声大叫,连脸色都不改变。

最后就斩开他的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他即躯体折弯而死。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

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

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4.武士道精神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被扭曲了的武士道又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比起欧洲的骑士精神来说,一点也不稀奇。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果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须智勇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那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园终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可见,打架如果胜利的时候,需要武士道精神,但失败更需要。

并不是倡导失败的时候切腹,然而各位不觉得有必要么?

5.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什么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6.武士道精神内涵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

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后,作?封建贵族庄园的护从而出现的。后来武士不断壮大,开始介入政治。

它本身分化出将军,大名,家臣,足轻,乡士等20多个等级,成为日本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势力。 第一部武士的道德规范《贞永式目》是於1232年出现的。

封建时代的武士,以“忠孝”和“武勇”为最高信条,随时准备去?他们的主人赴汤蹈火,为了表示他们的忠诚,维护他们的荣誉,他们会切腹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武士是拥有武装的自营农民,所以具有农民式的主义。

此外,打仗的原则是谁的武器性能好,谁的作战战术更合理,谁就取胜,这一原则今古不变。由此?生了尊重科学的风气。

到了江户时代,学术和教育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校。幕府也设立了现在东京大学的前身“昌平报学问所”,各藩有藩校,乡学和私塾,为町人(江户时代的商人,手工艺者),农民等百姓设立的“寺子屋”也布满全国。

“寺子屋”的教育主要是实用方面所必需的读,写和打算盘。 日本的文化主体是输入中国文化和经中国输入的,带有中国文化的印度文化。

但是,日本有选择地将其“日本化”。来源於中国,印度文化而?生的是“文”,而来源於日本文化而产生地是“武”。

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日本取了“义礼智信,忠诚孝悌”,唯独忽略中国人奉之为首的“仁”。

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

对上级无限的忠诚,绝对服从。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集体观念高度深化。

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

《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要学习许多东西,而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

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里去,整夜地处於“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沈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武士道文化蕴含著牺牲的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4-30 21: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be436309ae0e94e920135da00ce3b5d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日本武士道精神论文(日本武士道文化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日本武士道精神论文(日本武士道文化论文).pdf

标签:武士道   日本   论文   精神   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