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实用14篇)

更新时间:2023-04-13 04:44:45 阅读: 评论:0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一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从感性向理性认识物候和物候学及相关知识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要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和强化学生学法训练,深化和拓展学生知识。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在设计教法时,我参考了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将学生的旧知识、旧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将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内学习相结合,注重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注重学法指导和训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自然现象,认识物候及物候学。

2.抓住要点,理清层次,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三、观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中的景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四、第一次尝试练习:假如你是作者,该怎样写这篇文章?试作简要构思,并列出提纲。生同桌讨论,师作简要提示。

五、第二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辨别说明方法和认识文章的语言特色。师作方法提示和尝试要求。

1.采用跳读的方式速读课文,理出文章说明的要点。

2.将要点列成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3.找出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要能从文中举出实例。

4.本文语言的特点。

六、指名上黑板板书文章层次提纲。师指正、点评。

七、认识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八、通过问题的方式总结本文内容和学习要点。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何重要意义?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结。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九、学生质疑,先相互释疑,对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师巡视指导。

十、课外拓展:

1.在网上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上关于地球五带和大气的知识,理解本课涉及到的物候学知识。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对照先前拟定的提纲,看一看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进行补充完善。

3.根据本文所学物候学知识,分团小组拟定“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活动方案,团支部审核后在团队活动中开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三

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上称作物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要求

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

风雪载途——记载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理清本文三要素

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

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

2

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3)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一(1—3)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6—10)决定物候观测的四个因素。 (出示幻灯片4)

四(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大家仔细来看本文的段落结构,先想一想课文最先写了什么?(四季的自然现象),然后又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而利用这些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最后写到它的意义、因素,由此可见这属于那种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二)根据问题,筛选信息能力训练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及关键词加以回答。(5分钟)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找到的课文原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问:大家看,严格来讲这句话不算太准确。那谁能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物候: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出示幻灯片5)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请大家找些关键语句:较简便、易掌握、免损失。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答: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出示幻灯片6)

追问:这四种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一方面,四因素有主次之别;另一方面,前三种是空间方面的因素,第四种是时间方面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出示幻灯片7)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确定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出示幻灯片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不能删掉。”温带和亚热带”限定了范围,去掉后便成了所有地球区域都是四季交替的,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许多”表范围,但并不是所有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去掉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不能删掉。“左右”表限制,表明62年比61年的花期迟的天数不确定,去掉后变成了准确的十天,与实际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出示幻灯片9)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①“次第”有什么表达效果?

(“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②“融化”、“萌发”、“开发”好在哪里?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加点词的运用好在哪里?

(加点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杏花、桃花、布谷鸟拟人化,写到亲切可爱;同时相同意思不同词语的运用,使得整个段落富有节奏美。)

(三)本文语言特点小结(出示幻灯片10)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作业。

1、请大家课后收集几则有关物候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练习册》专项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四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习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

(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

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6)齐读二至四节。

3、学读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自由读全文

4、口头练习: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完成课后练习,用“告诉”说一句话

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组词。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那水里的( ),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2.这是大自然的( ),( )已经来到人间。

3.大自然的( )啊,真是( )。

( )的人总也看不懂,

( )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五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六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将课文1、2段文字与其他语段的文字作比较,结合具体语句说说1、2段文字好在哪里?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七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八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语言,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一)走近作者,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二)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一)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听读课文,梳理文脉

思考: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3段),从描写温带、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那么,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给以解答,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那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体说明。最后,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

思考: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文章指出共有四个: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还有”这些词,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提问: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以“植树造林的好处”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和物候学现象

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其来临的因素逻辑顺序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九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多媒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十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十一

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习。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1、出示尝试练习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十二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十三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目标3

2课时

学习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习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习。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习科普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习2-6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习: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习: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习: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习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习: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学习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习,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习: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习: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习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篇十四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习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3 04:4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b114252b37aabe108f39229c0c65c9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实用1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流程(实用14篇).pdf

标签:教学设计   大自然   流程   语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