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8 21:33:53 阅读: 评论:0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注】李敬泽
在北京,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拾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它们栖息在宫殿的最高处。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而且,日复一日,它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如果他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使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所以,如果让我为我理想中的作家选一个吉祥物,我选北京雨燕。
但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大地管不住他,人间的权力和琐碎管不住他。就是这样一只猴子,载上了金箍,跟着唐僧去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终于望见了西天灵山。《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必须走"本路",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行者那样的作家,他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他飞在高高的“云珞”。李白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谪仙人”,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蹒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早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混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黑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比喻,北京雨燕和行者。有的作家,比如李白和曹雪芹,他们是雨燕。有的作家,比如杜甫,他是行者。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掉过头去重新想到曹雪芹。刚才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也是行者。他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好吧,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遇到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注】本文是《十月文学之夜》晚会上,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作者的发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最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7.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是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8.文中“云路”和“本路”的含义各是什么?二者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6分)
答
6.D解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错,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7.A解析:A项,“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理解有误,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8.答案:①“云路”原指行者悟空驾着筋斗云在天空飞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浪漫主义精神)仰望天空,向着广大高远的人类精神生活高处飞翔的创作之路。②“本路”原指唐僧师徒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经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关心人间烟火,努力在大地上行走、跋涉的创作之路。③两者是一个理想作家不可或缺的两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
9.答案:①语言生动灵活。比如对雨燕形象的刻画和对“云路”“本路”的界定,用语生动、灵活。②手法灵活多样。文中综合运用虚实结合、比喻、象征等手法,笔法灵动,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③线索明晰,形散神聚。全文围绕“理想作家的比喻”这一核心话题,以“雨燕”和“行者”为线索,关联古今,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条理清晰而富有逻辑。④意境深远,主题深刻。文章塑造“雨燕”“行者”这两个形象,让“雨燕”飞翔于天空与作家追求高远精神相辉映,让“行者”脚踏实地,感受人间疾苦,表现了作者对作家怎样履行职责的深沉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