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 篇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 粗犷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查字典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 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作者通过太阳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象之美。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四个太阳贴画
2、《种太阳》的音像视频。
3、搜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设置悬念
1、看到你们坐得这儿端正,老师奖励你们猜个谜语:"一个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你真聪明!板书:太阳
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都是红色的,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却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是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四个太阳》。(齐读课题)
二、自读读文,整体感知
小画家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呢?让我们赶快到文中去看看,请自读课文,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思考:小画家画了xxxxxxxxxx的太阳送给xxxxxxxxxx;
三、小组合作,感受奇妙
这四个太阳,藏着作者的四个不同心愿。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学生上台说到哪个太阳,相机出示哪一个。
(一)感悟金黄的太阳
师:请闭上眼睛,想想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致吧!
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传来阵阵诱人的香味。你知道有什么水果是秋天收获的吗?
随机出示:果园里,果子熟了。(葡萄、苹果、柿子、橘子,梨,山楂等)引导学生用"果园里,果子熟了,有xxxxxxxxx,有xxxxxxxxxx,还有xxxxxxxx。"
②你们看,金黄的落叶飘来了,它正忙着xxxxxxxxxxxxxxxxxxx(生接读)
2、选择金黄太阳的小组请起立,请你们来邀请后面的老师尝尝水果的香甜,开心地把这一句读一读。伴乐朗读!
(二)感悟红红的太阳
⑴寒冷的冬天到了,小画家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此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冬日的温暖!(齐读)
(三)感悟绿绿的太阳
当在炎热的夏天,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绿绿的太阳,瞬间你会觉得xxxxx。清凉能换个词吗?———凉快、凉爽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中表现出这种舒服吗?现在请男生来舒服地读一读。
(四)感悟彩色的太阳
1、多彩的春天可美啦!老师也想读读,谁愿意和我合作读啊?
出示:因为春天是个xxxxxxxxxx的季节,所以小画家画了xxxxxxxx。(贴"多彩"卡片)
品读完学生喜欢的那个季节的太阳后,自学其余三个季节的太阳。
出示学习方法:
1、读一读(圈出表示颜色和感觉的词语)
2、写一写(补充小诗)
(五)小结
师:小作者想要画四个太阳送给四季,让四季都那么美丽、可爱,如果是你,你会画个怎样的太阳送给谁?
课件出示:我想画个xxxxxxxxxxxx的太阳送给xxxxxxxxxxxxxx 。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语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
1、课文较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课文篇幅较长,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明明的小同学,他可喜欢蛐蛐了,一次上学的路上他逮开了蛐蛐,那么结果如何呢?请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语文,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先按着图的顺序,观察一下四幅图,了解图的大意。
(三)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边听边想,本课是写谁的一件什么事?
3、读完指名回答:
本课写的是明明没有因上学路上捉蛐蛐耽误学习。
(四)学习生字。
1、看田格中的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随老师范读课文,看看自己是否把所有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画全了。
(1)教师边读,边提示画哪个词。
(2)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画的词语。
3、借助拼音同桌一起读准生字及词语的音节。
(1)同桌互相读,一人读一人听,互帮互学。
(2)检查同桌学习情况。(用卡片)
(五)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蛐蛐”第二个音读轻声。另外还有“啦,的,了”读轻声。
2、要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
3、边读边体会生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六)识记生字:本课生字也较多,要充分利用熟字快速记字。
丛:上边“从”下面一横。草丛是指很多很多的草生长在一起。单独几棵草长得再高也不能称草丛。看图理解。
扒:左边提手旁,右边“八”。扒开,因为草很多,他要找蛐蛐,所以用手扒开草找蛐蛐。
仔:单人旁右边一个“子”,还读z!。仔细,和粗心是反义词。
迟:一把尺子的“尺”加走之旁。当“晚”讲。迟到,我们小学生天天上学不迟到。
拍:左边提手旁,右边“白”。拍了拍身上的土,即用手把身上的土打掉。拍手,用手拍,所以提手旁。
往:左边双人旁,右边“主”。往和来意思相反。往学校跑去,即向学校跑去。前往,往来,来来往往。
校:左边木旁,右边“交”。学校。
教:共11笔,左边笔顺是 ;也可以这样记,先写一个土,再一撇,然后加子字;也可以这样记,“老”字下边去掉“匕”换上“孑”。右边是反文旁。
室:“到”去掉右边立刀旁,上边加宝盖头。教室: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课:左边言字旁,右边“果”,或一棵树的棵去掉木旁换成言字旁。上课,听课,课堂。
追:笔顺: ,外面加走之旁。追赶,追上去。
利用生字卡片再次巩固。
草丛 扒开 扒来扒去 追上去 仔细
迟到 拍了拍 往 学校 教室 上课
(七)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
追和教,这两个字笔画较多,比较起来又较生疏。
2、其它的字要求学生照田格的范字写。
(八)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课后第2题)。
1、先拼读音节,拼的时候先一个字一个字的拼,两个字都拼完后,再合起来读词。
2、在书上括号内写字。老师巡视。
(二)按顺序观察书上的四幅插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1、明明走在上学的路上,听到草丛里蛐蛐的叫声。
2、明明放下书包,到草丛里捉蛐蛐。
3、小文在路上喊正在捉蛐蛐的明明,让他快去上学。
4、明明和小文刚走进教室,就上课了。
当你观察好几幅图时,要先观察几幅图的大概内容,确定几幅图的顺序,然后再看图说图意,并且要把几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说,即从整体出发。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1)小声读课文,标出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3)指名每读一句,就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第一句话、告诉时间是早上,图中的人物是明明,并说明他去上学。
②第二句话告诉我们明明听到蛐蛐的叫声。
③明明知道是一只好蛐蛐。
让学生反复读一读第三句,想:为什么,明明一听叫声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呢?
这说明明明非常喜欢蛐蛐,并且玩蛐蛐很有经验,只从叫声中就能判断是不是好蛐蛐。
(4)读一读这一段,再看插图,用“谁,干什么时发生了什么事?”的句式说一说这段的主要内容。
早上,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听到草丛中蛐蛐的叫声。
(5)再仔细观察图,看一看明明的神态,想象一下:明明这时心里会怎么想?
“这真是一只好蛐蛐,要是捉回家饲养起来,玩玩多好。”
2、学习第2段。
(1)自己读第2段,标出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逐句理解: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
①第一句话,验证了明明的判断,果真是一只好大的蛐蛐。
②再细读二、三两句,画出表示明明捉蛐蛐动作的词语,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体会出什么?
捂,追,扒开,扒来扒去。
再观察第二幅图,看明明捉蛐蛐时的神态表情,联系词句,说明明朗是多么的喜爱蛐蛐,多么想把这只蛐蛐捉住呀。
(3)指导朗读。
要读出明明捉蛐蛐时的紧张心情。“轻轻地”读轻些,“好大”“捂,跳,钻,追,仔细,怎么”这些词要重读。还要读出明明捉不到蛐蛐焦急的心情,更体现了明明是那么的喜爱蛐蛐。
(4)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本段的段意。
明明在捉蛐蛐,蛐蛐又钻到旁边的草丛里,明明扒开草丛怎么也找不到蛐蛐。
3、学习课文第3、4段。
(1)指名读课文3、4段。思考:
正当明明专心捉蛐蛐时,发生了什么事?明明是怎么做的?
找到相应的句子读出来。
(2)看第三幅图:
小文张大了嘴,使劲地喊明明,并且用手指向学校的方向,明明听到小文的喊声,回过头来答应。
(3)指导朗读第3段,要把小文喊的句子读得声音稍高,稍拖长点音,读出喊的语气。
边读边想象,这时明明会怎么想?这么好的蛐蛐,没有捉住太可惜了,继续捉吧,可我还要去上学,怎么办呢?
(4)指名读第4段;边听边想,看看明明怎么做?他毫不犹豫地,从草丛里走出来,和小文一同上学去,他真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自己读全段,思考:
①“刚……就……”说明什么?
②明明为什么看了看小文笑了?你想象一下明明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小组内读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认真观察插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①明明恐怕迟到,使劲地往学校跑去,累得满头大汗。说明明明遵守纪律。
②老师捧着书本和粉笔刚往讲台走去,同学(女生)刚往凳子上坐,还没坐好,说明是刚上课。
③明明回头冲小文笑笑。心想:还好,我们没有迟到;亏了你喊我,要不我们就会迟到了,谢谢你。(这里的笑包含两层意思,为没有迟到而高兴,用笑感谢小文的提醒。)
(3)把全段读一读:“刚、就”“笑了”重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二)看图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三)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三、教学难点
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小声读课文,想一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二)边读课文,边看插图,然后看着四幅插图讲述《明明上学》的故事。讲的时候,要加上明明的心理活动。
这样既巩固了本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1、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再看插图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每人讲一遍,评出本组优秀者。
3、各组优秀选手在全班学生面前讲一讲。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讲评,评好在哪儿,给学生以导向;同时指出不足,并告诉他应该怎样改才好。
(三)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学习明明不因为爱好而贪玩,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四)说话练习。
1、读题目明确说话练习的要求。
(1)“喜欢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应当有故事的情节。只有你喜欢的,才能讲得有声有色。
(2)要讲清:什么时间,谁,发生什么事,事的经过,结果如何?
2、自己动脑想一想,你想讲哪个故事,自己试着讲一讲。
3、小组内讲。
4、指名把你准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要注意同学们讲的故事的真实性。
(2)每讲完一个,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他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四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物性。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
2、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螺的生活环境,田螺的外形,田螺活动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看图复述。
1、接力朗读,感受文情文脉,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重点。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1)作者是在哪儿发现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现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现的?
(4)田螺是怎样生殖后代的?
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1)田螺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
(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作者通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发现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形奇妙:身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
(2)生活习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时,会将身体从外壳里伸出来,并能沿着玻璃瓶爬到水面以上,身体紧紧地挨着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扰,它马上将自己的身体缩进硬壳内,并将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落入水底,一动也不动。
(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产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儿来。
5、看图复述,巩固知识。
(1)多媒体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崽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熟悉内容。
(2)学生自由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6、总结交流。
(1)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2)从“我”身上,你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田螺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当遇到不测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硬壳里,并用硬片将壳口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的这些特点都是“我”观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学习“我”善于质疑,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品味语言,填表比较
1、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段落,同桌共同品读精彩语段。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2)赏析重点语段。
重点可放在“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动”、“田螺活了”、“田螺下崽”等语段。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点拨指导:
①描写田螺不同状态的语句。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②表达“我”情感的语句。重点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动作描写。
③哪些语句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
2、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3、求同此异,填写表格。
(1)再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交流,填写下表。
课文题目
表达形式
说明方法
语言风格
结论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奇妙的田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五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玉的珍贵和卞和忠诚之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和氏献璧》。理解“献”、“璧”。
引导学生看题质疑。
二、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先解决。
2、检测字词。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那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
4、学生回答,了解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
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卞和的忠诚。
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体会卞和说的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谈一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作业:
把和氏献璧的故事请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六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
(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 an 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 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 p m 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想想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锡林郭勒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生字,读读记记。
3、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4、想想:课文主要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哪些特点?
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内容:以拉幕的形式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句子。
光芒草滩牧民宝镜铃铛花山丹丹花
广阔欢腾矫健安闲满眼绿色一碧千里
铺向覆满挥舞骑马撒欢儿捉迷藏
1、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2、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3、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2、3两句中有一个多音字:散(sǎn)落、散(sàn)发)
4、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过渡:
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吗?
好,快快打开语文书找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找出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它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理解感悟: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你能分别找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吗?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你们找的的一样吗?对不对?
在白板上用红圆圈圈分别圈出野草、湖水、野花三个词语
指导朗读: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绿得广阔!绿得美丽!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带给我们广阔美丽的感觉吧!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还从哪儿描写草原的广阔美丽?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再出示对比句:草滩上嵌着湖水。
“嵌着”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嵌着”指什么?出示图片:这是一洼什么?这又是什么?这有多少湖水
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让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指导朗读句子。
野草和湖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课文又是怎样来具体描写野花的?指名读一读书中句子。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说的三种花,指图解释。
只有这三种花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在白板上把“各种各样”这个词用红笔画上括号。
学生欣赏欣赏课件中野花组图,谈感受。
过渡: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并指导朗读。
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野草,然后描写了清亮的湖水,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一自然段是从这三个方面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再看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么?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里的广阔而美丽。愿意背诵的同学试着把他背下来。
(二)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1)认识过渡段
出示句子:(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请同学们看课文,这句话是文中的哪个自然段,齐读
师:这句话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又把我们引到了下文,很自然的把上下文连起来了。你们猜猜下面该写什么了?
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自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用心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场面描写表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汇报交流
这么欢腾的场面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完指名说一说
过渡:草原上这些充满生机的人和动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动物,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也构成了一幅大草原欢腾的画面,令人陶醉。谁能用欢快地声音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同学们让我们把大草原那美丽、欢腾的场面永远记在心中吧!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2、(点击白板视频连接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领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那里的民族风情。今天这次愉快的草原之旅就要结束了,在歌声中让我们共同祝愿广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四、作业
1、背诵第2自然段
2、选做:自己或者和小伙伴合作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板书:
锡林郭勒大草原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欢腾动物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以“益智”为主题,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童话形式讲授知识,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我将这篇课文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1、帮助学生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认识偏旁“夕”“母”;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中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认识这些生字,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教学生写会3个字。
二、说学生情况
(一)一年级孩子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小松鼠的疑问也就是孩子们很想解决的问题。
(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朗读能力都很弱,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向学生展示花生实物,引出这篇课文,这可以吸引学生探知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通过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并标出生字及不会读的字。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字音教学
1、出示课件(有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读这些词语(点名读、齐读、小老师带领读),并引导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在读会词语的基础上,将生字独立出来,做成生字卡片,粘贴到黑板上,要求学生会读,提出重点字音,并请小老师带领读生字;
3、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正确的分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并讨论记住这些生字的办法,老师给予补充;
4、复习生字,并用生字组词,主要通过开火车、苹果乐园两个游戏来进行。
(四)全班朗读课文,使学生再一遍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学习过的生字,进入第二课时。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二幅图的内容?
1—2自然段
让学生自读1自然段,并起来说读到了些什么;通过展示花生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理解“鲜艳”(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并通过提问“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么问鼹鼠的?鼹鼠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老师从旁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切身的感受小松鼠与鼹鼠当时的对话场景,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5自然段 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没见到花生,小松鼠心里觉得怎么样?(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小松鼠的奇怪和失望,并要求学生能用这样的语气读该句子) 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疑问?(换位思考,引出句子“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
出示花生生长于地里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观察,知道花生是生长在土里的,并进行思维拓展: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吗?
(三)书写指导
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生”“里”“果”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师范写,并提出每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描红;叫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练习,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写这三个字,老师最后进行评析。
(四)布置作业
1、将三个生字写在作业本上,每个字抄写5遍,要求整洁、规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
2、通过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具准备
事先准备好上课要用的课件、花生、生字卡片和小黑板。
小学语文教案 篇九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著名水果产地;观察中国地图,初步感知水果及我国著名特产的主产省份;收集四川特产的详细资料,拟定简要的特产介绍。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地图、投影仪、特产实物。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音乐《羊肉串》)
同学们,听着这耳熟能详的音乐,老师的心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去一饱口服了。这首歌里唱的美食是什么呢?对啦,烤羊肉串可是新疆的一大特产呢。
(课件揭题,出示课题特产)
请用字义合成法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特产”这个词的意思的?
生:(纷纷说自己理解的“特产”含义)
是的,特,特有的、特别著名的;产,产品。特产就是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
二、初识中国行政区划图,感知特产和产地。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员辽阔,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特产。古人说做学问的人要想学有所成,不仅要“读破万卷书”,还要“行遍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充实的“祖国特产之旅”,去了解祖国丰富的特产和他们的产地吧!
请看,这水果是?(课件葡萄)生:
请你说出葡萄产地。生:
是的,葡萄的产地在新疆。想想看,要表达这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
新疆葡萄的美名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还可以说新疆的葡萄驰名中外;新疆的葡萄享誉全球;新疆的葡萄甲天下……
(板书:盛产、出产、驰名中外、享誉全球、甲天下……)
让我们读读这些词语,记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上它们哟!
那,请用上刚才学过的词语来说说这三种特产的产地吧!
孩子们真会学习,一下子就学会了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上不同的词语,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多样化。
三、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
刚才我们看到的葡萄和椰子都是水果类特产,就让我们的特产之旅从水果开始吧。请你把这些水果和它们的产地连起来,并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产地。
(课件:水果产地大巡游)
哪位小朋友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同学们都连对了吗?咱们祖国的特产可不只水果美名远扬呢!为了在这趟特产之旅中更高效的采购到祖国的特产,我们快分小组分类拟写特产采购清单!小组成员合作,填写下你们要采购的特产名。
(课件生分组填写) (汇报:我们小组采购的是类的特产,这类特产有:)同学们拟写的采购清单不仅正确而且还很详细。
看,丁丁也为这次采购拟写了清单,可是粗心的他在清单中出现了不同类的特产,你能帮他找出来,并说说这个特产是哪一类的吗?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别看这分类事小看似简单,它可还是一门学问呢,就叫“分类学”,这门科学有利于我们更系统化地学习各类知识。
咱们是读书人,先来详细地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吧。四宝中最有名的就是:(指名读)
比一比这三宝的产地名称,你发现:?
在丁丁的水果类中,有我最喜欢吃这两样水果,
哈密瓜和水蜜桃,看看大屏幕,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密和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哈密”是地名,所以此地出产的甜瓜就被称为“哈密瓜”啦!而水价含量最高,吃起来甜如蜜的这种桃子就被称为“水蜜桃”了。)
看吧,我们特产名称的起源还是特别有意思的,大部份体现了汉语的构词规律。比如(课件)“哈密瓜”“雅鱼”等就是以地产地地名命名的,“丝绸”“铁画”等就是以材质命名的,“鸭梨”“人参”等就是以形状命名的。听起来很有趣吧,课后你们如果有兴趣也可多多去探寻这些文字中的秘密吧!
四、了解特产的产地
不知不觉中,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特产,那你们了解这些特产的产地吗?和同桌交流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下列特产的著名产地吧!
这丝绸的产地“浙江”“江苏”,让我想起一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苏杭代表的江南地区,素有中国“鱼米之乡”的美誉。来听听这首歌唱《江南》的乐曲吧,边听边想,你能从歌曲中找到多少江南的特产呢:
这首乐曲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江南的特产,还为我们描绘了江南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那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的漫天莲叶会不会又让你想到了另外一首赞美莲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美景无限的江南荷塘里,还出产一种美味无比的鲈鱼,来,读读这首诗,感觉当时人们对鲈鱼的追捧热情吧!(课件)时至今日,鲈鱼依旧位列“中国四大名鱼”之首!只是,我们在享受美味时,可不能忘记了正是因为有了捕鱼人艰辛的劳动才有我们的美味佳肴啊!来,带着我们对劳动人民的钦佩与尊敬之情再读读这首诗!
你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不知道会不会背了呢?试试吧!
同学们知道吧,我们还认识一位唐朝大诗人张志和,他流连鳜鱼美味,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江中不愿归家。你知道这是哪首诗吗?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五、介绍家乡的特产。
这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令人神往。我们家乡四川同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特产也不少。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四川人而感到——骄傲。
好,就请你自豪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川有些什么特产吧!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深深地感到,无论哪种特产,都是靠劳动获得的。劳动既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你们在收集这些特产资料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收集资料的呢?
生: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旅游、看广告、看商店字号。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两位同学,他们是亲身实践去收集了相关资料。
一位是王梓润小朋友,他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料收集作业,特意去特产专卖店做了详细地调查与统计;另一位是王熙锐小朋友,她为了更真切地了解青城茶的相关知识,利用清明假期去实地采摘了茶,还参观了茶厂,真正感受了学习的乐趣,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看来,我们不仅仅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也不少呢!所以,从今以后,我们探索的目光要投向更高远的天空,我们实践的脚步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用自己的学习行动为我们的知道海洋注放更多的“活水”吧。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13: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ae659a924bdef08b98c4e88cade65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