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彦伟《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王一川《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
更新时间:2023-06-29 13:21:49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十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使命任务,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艺创作以中国精神为灵魂,让艺术的温度、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直抵人心。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文艺界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领航》《不忘初心》《丰收中国年》等“中国梦”主题歌曲唱响神州大地。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伟大抗疫精神为灵魂,打造“方舱直播时间”专场演出、“以艺战疫”数字博物馆等,通过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灵魂,精心创作推出一大批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策划主题视听节目和线上文艺活动,以中国精神为主线制作推出《精神伟力》特别节目等。
蓬勃开展的群众文艺活动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新贡献。各地自觉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北京等七省区市率先开展“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通过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基层文艺面貌焕然一新,村歌村晚、文艺讲堂等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文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安排,社会综合治理、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方面发挥了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在启迪心智、感化人心、成风化俗等方面展现显著效果。
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发生新变革,文艺工作者弘扬正道的精神风貌得到充分显现。相关部门评选表彰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开展“四个100”先进典型、“时代风尚”先进典型宣传推选等活动,在文艺界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通过引导文艺工作者守公德、严私德,守正道、走大道,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中向人民学习,增强创作本领,以健康的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积极回应国家和民族、时代和人民的召唤,植根于深厚的红色文化血脉和丰富的文艺实践,以文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冀彦伟《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材料二:
文艺作品诚然可以帮助观众坚定文化自信,但是否还能有更多帮助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这与5年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相比,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引人注目地新增了“文化自强”的意涵,形成“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新话语方式。这一新话语方式的提出显然富有深意:让“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紧密交融,汇合成为推动文艺发展的新动力或新路径,其目标直指“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
这确实是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动力或路径的一次重要的话语调整。文化自信,按照相关论述,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返身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高度信心,并且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增强广大观众的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而文化自强则代表依托文化自信但又指向更高层级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当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广大观众奋发图强,增强自身尊严感、强大感和完满感等的强大精神力量。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并提,表明这两件事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予以统筹规划的时候了。正是在当前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创作不仅要激励观众对自身文化保持高度信心,更要进而激励观众提升或增强其自我的强健、强盛或强大之感。如果说,文化自信主要要求文艺作品产生增强观众自信心的精神力量,让个体从自我怀疑的犹豫状态走向自我信念的确定状态,那么,文化自强主要是要求文艺作品激励观众在精神上变得更加强健、强盛或强大,促使个体带着确定的信念投身于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的扎实行动或实践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前者重在内在意志力的确定,后者重在向外展开的实践力或行动力及其实际效果的持续增强。因此,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交融或扭结,会对文艺创作提供更加强劲而又厚实的新动力或新路径。
应当看到,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真正着眼点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在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让文艺作品成为广大观众投身其中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当然,文艺作品不过是人类创造的感性符号表意形式,它不可能直接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但毕竟可以通过感动正在历史洪流中前进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可以产生自信心和激发自强力的不竭动力源,从而间接地起到介入和影响历史进程的精神作用。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文艺作品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的。观赏英模人物传记作品,如舞台剧《谷文昌》《桂梅老师》,影片《我的父亲焦裕禄》《守岛人》,电视剧《功勋》《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等,观众可以从这些感动人心的艺术典型身上获取坚定的自信心和沉厚的自强力,并且自觉地携带着它们,更加意志坚定、意气风发地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
(摘编自王一川《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艺创作要有艺术的温度、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以健康的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C.村歌村晚、文艺讲堂等群众文艺活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启迪心智、感化人心、成风化俗等作用。
D.在当前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应交融或扭结,就能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艺能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艺建设、文艺工作。
B.基层文艺活动只有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
C.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基础,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信重在外在意志力的确定,文化自强重在向内展开的实践力或行动力及其实际效果的持续增强。
D.文艺作品可以激发广大观众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直接地起到介入和影响历史进程的精神作用。
3.下列作品不具备“文化自强”力量的一项是(3分)( )
A.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一大批为寻求救国真理而东奔西走的艺术典型人物,让当代观众可以获得走向未来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B.影片《长津湖》在全景式战争巨制中刻画志愿军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英雄群像,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
C.《唐宫夜宴》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文化传统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D.透过《山海情》中成功的闽宁帮扶脱贫攻坚范例,观众在品味“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可以产生出实现当代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4.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文化自强是二十大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假如你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来增强大众的文化自强。(4分)
答
1.D(条件关系不当)
2.A(B条件关系不正确;C“内”与“外”反了;D应为“间接”)
3.C(《唐宫夜宴》让观众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4.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②首先指出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建设、文艺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③然后从“文艺创作”“群众文艺活动”“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三个方面具体讲述所取得的成绩;④最后发出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回应国家和民族、时代和人民的召唤,以文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4分,每点1分)
5.①文艺工作者首先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要明白“文化自强”的意涵以及二十大提出这一新话语方式的深意;②其次要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守公德、严私德,守正道、走大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强创作本领;③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让观众从这些作品当中获取坚定的自信心和沉厚的自强力;④多开展一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群众文艺活动。(4分,每点1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冀彦伟《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王一川《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冀彦伟《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王一川《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