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更新时间:2023-06-28 22:30:22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倾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追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二: 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城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 材料三: 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 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丰富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 B.博物馆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就能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体现其教育价值。 C.当下民众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这才有助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勃发。 D.博物馆应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降低博物馆的门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 4.有人说:“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B(原文是“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 2.D(A材料二没有丰富的例证,也没有论证“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这一观点。B过于绝对。如原文“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C因果倒置。原文为“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才”也片面。) 3.C(材料三主要观点为“博物馆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C项是普通的策展方式,不能作为支撑其观点的论据。) 4. ①博物馆具有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关键词:教育、传播)(2分) ②博物馆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了解世界文明的窗口,是体会生命的意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地方。(关键词:承载文明、满足精神需求)(2分) 5.①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2分) ②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分) ③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2分)(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出二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22:3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a05972447a4506439eb0babfb421a9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