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下面是整理的2篇《传统舞龙习俗》,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传统舞龙习俗 篇一舞龙运动
龙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有没有固定的样子呢?《三国演义》中曹操曾经说龙是“能大能小,能或能隐,大则兴去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等等形象是国人对于龙的初始印象。当舞龙运动开始兴盛时,人们基本沿袭了对龙的传统印象,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龙。
中国的舞龙运动渊源甚早,最早是以一种具有祭祀功能的祈福运动的方式出现在官方记载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曾经记载过,为了求雨而进行的舞龙活动,大致是春舞青龙,夏舞黄龙、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舞龙在汉代除了求雨祈福的功用之外,还会被作为一种类似杂耍的百戏。蔡质的《汉仪》曾经详细记载了一次汉朝皇帝观看舞龙的场境:“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人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 跳跃嗽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邀戏于庭,炫耀日光。”杂耍之人先是作“舍利兽”状,然后再化为“比目鱼”状,最后再趁水雾朦胧之时扮作黄龙。
舞龙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具备了娱乐的性质,但是舞龙运动从最初的求雨祭祀转化为民间娱乐活动,大致是在唐宋时期。宋朝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那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暗示了在宋朝的元宵节时,舞龙运动已然成为了当时市民娱乐运动的主角,乃至于鱼龙舞了一夜。《东京梦华录》里面也记载:“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龙、草上密置灯烛万盛,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
到了明清,舞龙基本就演变为了民间各地的娱乐活动,和庙会一起,成了正月里的几大盛事之一。粲然夺目的舞龙让人心驰神往,成了许多诗人笔下的主角。明代阎尔梅在《丙午元宵》中描写元宵舞龙:“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璨百花台。”花团锦簇,灯光烛夜,八宝龙灯穿梭其间,舞动万回方歇。
常见的舞龙,是由人数不等的舞龙者组成,这些舞龙者分别手持一根连接着龙身的木棍,还有一人手持一颗龙珠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但有些时候龙珠含在龙的嘴里。整条舞龙的长度也不一,常见的舞龙大致在几十米左右,龙头做得最为精细,大口或张或闭,张时利牙外露,红舌翻卷,龙须上扬,双睛囧囧有神,作突出状(最能凸显舞龙的精神关键就在于眼睛),龙角更是直指天际,显得威严无比。龙身和龙尾则较为单一,但也十分精美。人们通常喜欢用一些较为喜庆鲜艳的色彩装饰舞龙,红色、金色、绿色毫无疑问是舞龙的主色调。
舞龙很讲究技巧和合作,舞龙者往往要左右上下翻腾舞龙,使得舞龙呈现腾云翻滚状,让人觉得这龙活灵活现。但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让舞龙翻腾,在行走时,人们只需要平举舞龙就行了,有时舞龙也要表演一些特定的花样,例如双龙戏珠等等。舞龙时,还要配上敲锣打鼓,烘托气氛。
舞龙有白天舞的,也有晚上舞的,晚上舞龙时会在舞龙里面加上蜡烛或者其他光源物,一旦舞龙翻腾,龙身五颜六色,在黑暗中煞是好看。舞龙到了后期虽然已经变为一种娱乐活动,但百姓依然重视舞龙的祈福吉祥功能。舞龙在田野街头行进时,想要趋福避难的百姓就会和舞龙者商量,花钱将舞龙请进自家前堂,舞龙绕百姓家的前堂一圈,代表着将来的一年里就会趋福消灾。
以上所说的舞龙只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但若是全天下的舞龙都一个样,那也过于无趣了。人们逐渐从追求形似转向追求神似,并不一定按照龙的传统形象去塑造舞龙,相反,各地百姓就地取材,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形态不一的舞龙。
板凳龙
若论众多舞龙形态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当属板凳龙无疑。板凳龙,顾名思义,是由众多板凳连接而成的舞龙。板凳龙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江西、广东、湖南、浙江等地岁时都有巨大的板凳龙。
板凳龙的龙头与常见的舞龙并无二致,但是板凳龙的龙头要比常见的舞龙要更大。除了龙头以外,其龙身都是靠一条条板凳相接而成,这些板凳只有凳面和一条凳腿,人们会在远离凳腿的那端凿出一个洞,这个洞就是众多板凳的衔接处,前一条板凳的凳腿刚好可以插入这个凿出的洞,再加以他物固定,一条条板凳相连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板凳龙。这样规模巨大的板凳龙,一般都是以村子或者宗族为组织单位,舞龙者也是各家各户出人,参与舞龙的家庭会分到一个指定的板凳,参与者男女皆可,并无限制。
福建龙岩的板凳龙
板凳龙的规模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它的长度,它的随行队伍也异常的隆重。浦江凡板凳龙出行,前必有仪仗队开路,后必有什锦阵压阵。旧时板凳龙出发时,以鸣铳为号,前面会有村老人提香开路,后面依次跟着存族堂牌、火铳、龙虎旗、执事、铜锣等等,而什锦班一般就是敲锣打鼓,俗称尾巴锣鼓。板凳龙出发时,锣鼓喧天,旗随风动,人潮涌动,异常壮观。
板凳龙队伍里面除了板凳龙之外,最值得观看的就要属执事队伍了。执事分木执事、铜执事、铁执事、蜡执事等等,所谓的执事其实是一支雕铸模型队伍,这些模型里面有“十八般武器”,也有“古典人物”,这些雕铸模型一般一件就由一位壮汉保管。这些执事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其武器模型逼真写实,人物模型则栩栩如生。
笔者的家乡江西上饶的板凳龙虽然没有这般阵仗,但是锣鼓也是少不了的,板凳龙前开路,板凳龙后压阵的人也有不少,不过没有像浦江这般讲究。总而言之,板凳龙出行,规模往往十分壮观,参加的人数更是达到上百人。
晚上舞的板凳龙,板凳之上会被安上数量不等的灯笼,这些灯笼装饰华丽,往往是花团锦簇,就算是最为普通的灯笼也会插上几朵颜色鲜艳的假花,还有一些别致的灯笼会做成人形和扇形,再饰以花朵,但也有单纯只有一个灯笼的。白天舞的板凳龙花样更多,锦花、白鹤、瑞鸟等等象征吉祥的意象组合是标配,经常让人目不暇接。
板凳龙规模巨大,所以行进略有不便。板凳龙在前进时,一般都会有人在前开路指引,龙头会由十多个壮汉齐齐看护,之后的每一节板凳都会分到一个人(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父子或兄弟轮抬),舞龙者在舞龙时或扛或提,视具体的路况而定。因为板凳龙的体型巨大,而且每一节板凳龙都不轻便,所以行进在开阔处时能方便一些,在开阔处时板凳龙会围成一圈又一圈的环形阵形。但若行进在狭窄的街道,则显得困难重重,街道多曲折处,所以经常需要板凳龙转弯,但板凳龙最不擅长的就是转弯了,强大的惯性和不太灵便的连接处会使得板凳龙在拐弯时失去控制,这是板凳龙行进时的一个惊险之处,所以每次遇到转弯处,都会有人大声吆喝提醒队伍协调一致,防止有人没注意突然被甩出队伍或者被板凳龙夹伤。
舞板凳龙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板凳龙的长度往往长达几十米,有的甚至长达百米,所以信息不可能马上传递到每一节板凳龙。每当龙头或者任何一节板凳龙要停下时,其他节段的板凳龙没有收到信息,那么这段板凳龙就很有可能在惯性的作用下被扯着前进,或者是后面的板凳龙会直直地撞上前面的板凳龙,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板凳龙断裂和人员受伤。所以板凳龙在前进时,周围都会围着很多人,这些人可不是来看热闹,而是来传递信息的,在遇到危险时这些人也要及时拉住失控的板凳龙,防止更大的伤亡。在板凳龙的龙尾处也会有几十个壮汉守护,这些壮汉负责控制龙尾,在板凳龙失去控制时还要拉住板凳龙。
尽管舞板凳龙危险性极高,但人们还是对此乐此不彼。笔者小时候就曾经在家乡见过壮观的板凳龙,板凳龙出发时,舞龙者齐齐吆喝,肩扛手提,锣鼓齐鸣,鞭炮响动,中间夹杂着吱吱呀呀的板凳摩擦声,让人的肾上腺素飙升,血脉扩张,也让空气中充满了兴奋的味道。身处其中,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狂欢之中。
每当板凳龙冗长的队伍出现在大街小巷时,家家户户无论是谁都会涌上街头,黄发垂髫,白发老叟,都不想错过这件盛事,人们立于街道两旁,所以喧闹之中你又会听见孩子的哭声与妇女的谈笑声。旧时经济落后,路上并没有那么多灯火,所以当板凳龙出现时,蜿蜒盘旋,从远处或高处看时就会感觉真是一条巨龙在人间游荡。
板凳龙常常会舞至深夜,但范围不会太大,一般只会在一个或者两个村子里行进。等第二天早上人们醒来时,只见一地的炮竹纸屑与蜡油,回想起昨晚的板凳龙依然会觉得意犹未尽,期待着来年的板凳龙会更加精彩。但舞龙这种娱乐活动并非只是为了娱乐而生,人们在组织舞龙时常常希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板凳龙常常由一个村子或者宗族自发组织,他们的目的之一想必也是为了筹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再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因为要修祠堂或者修一条马路而舞板凳龙,所以近年来笔者家乡的板凳龙日稀,前年听闻村中要舞板凳龙,但因为太过危险,还是被村委会制止。
香火龙
板凳龙规模最大、危险性最高,但不管怎么说,板凳龙都还有形似的龙头与龙身,但若要论众多舞龙形式中谁最追求神似,当属香火龙。香火龙的形态十分特别,常见的舞龙通常是龙骨外面披上一层布,但是香火龙只有由竹篾、树枝制成的龙骨,这还是精致的香火龙,江西赣州的香火龙最粗糙的龙骨就是几捆稻草。香火龙的节与节之间会有草绳相连,有的香火龙并不相连,各自成节。
在龙骨之上,会插满香火,晚上舞龙之时,香火在快速舞动之下就会勾勒出火龙的模样。这也是为什么说香火龙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的原因,白天看香火龙自然没有趣味,但一旦夜幕降临,众香挥舞成火,香气四溢,趣味无穷。
香火龙在南方的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广西南宁香火龙的起源传说就颇有神秘色彩。相传广西南宁曾经爆发过瘟疫,百姓死伤大半,直至有一天“三圣公”突然显圣拯救了村民,为了报答“三圣公”的拯救之恩,村民们自发修建了“三圣公庙”,并且在中秋时节扎制火龙,插上香火挥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香火龙的习俗。广西南宁的香火龙一般由三条龙组成,舞龙时会有圣公、圣母的模型和舞狮队开道,当香火龙经过各家各户门前时,人们会将插在龙骨上的香火换下,拿回家插在自己家里,舞至最后,人们还会将香火龙的残骸抛入大海,象征着龙归大海。不过广西南宁的香火龙是在中秋时节挥舞的,这与其他地区正月里舞香火龙有很大的不同。
客家人也喜欢舞香火龙。湖南汝城县内有许多客家人聚居。据《汝城县志》记载:“元宵扮演龙灯,花爆、管弦、钲鼓喧闹城乡以乐生平,谓之年消。”据传湖南汝城县的香火龙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水的活动,而龙的形象也取自当地寺庙上龙的壁画。汝城县的香火龙十分精致,在晚上点燃挥舞之前就已经用当地特产的线香、竹片、粽叶、稻草、向日葵杆编织出了龙头、龙身和龙尾等部分,密密麻麻的香火可能高达四万支,长度最高可达80-100米,最短也有二三十米,可谓是既追求神似,也追求形似。
在元宵节这天,湖南汝城县的舞龙者会在祠堂内先进行祭祖祷告仪式,随后便鸣锣起龙,在一片瑞蔼祥烟中,在摩肩接踵的人群簇拥下,香火龙行进于大街小巷,随后来到广场表演各种节目,包括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诸多动作。香火龙表演结束之后,人们也会拔下香火插在自家院内,随后一把火焚毁剩下的香火龙,称之为“化龙”“龙归天”,此日再将香火龙的灰烬倾入大海。2008年,湖南汝城县香火龙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成功,这是对几百年来当地香火龙习俗最好的肯定。
江西赣州也有香火龙的分布。在赣南的传统习俗中,香火龙有“开舞须舞三年,年内必舞三夜”的规矩,每逢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香火龙都要连舞三个夜晚。而舞龙的人数也有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说舞龙需要22人,一人执龙头,九人执龙身,一人执龙尾,整个队伍还需要一人拿鲤鱼,一人拿火球,五人击乐,执对联和横屏的也分别需要二人。如果遇到了闰年,则还需要增加二人。
香火龙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在陈峭、三明地区香火龙又称“稻草龙”,赣南兴国地区又叫“秆龙”“秆龙灯”,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客家则称之为“云火龙”等等。无论名称如何变化,香火龙在追求神似方面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夜幕中挥舞的香火龙,完全靠火花勾勒出神意,火龙时隐时现,忽上似作腾飞状,忽下欲作俯冲状,定睛细看时或许看不出龙在何处,粗略一瞥时反而能够看出神意,似是而非是,完美地将神秘与神韵结合在了一起。舞龙时火龙四溅,蔚为壮观,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与喧闹声,让人备感兴奋。
传统舞龙习俗 篇二舞龙简介
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起源介绍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国沿海一带,渔民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
似因生似果,夜来满身大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 ,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
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由这种祭会上的仪式的玩艺,而演变成娱乐助庆式的玩艺,则是后事的事。由东京梦华录纪宋时之宵百戏的起戏:“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龙、草上密置灯烛万盛,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便可知舞龙灯(舞火龙)之风俗,已于中古时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国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龙的风俗,新年春节,迎神赛会,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
“龙”为图腾的强大氏族,由西方(甘、峡)移向东方而入中原,这就是后来的“夏”。伏羲和女娲氏,是中国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传说他们是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在汉代的石刻和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身),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着;两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当时的人从传说中竟认他们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护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画像,就是取其保护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乐之意。
这强大的龙图腾氏族,由甘、峡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会为此氏族蟠据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顺长江东下,武汉北上,到达中原的河南地区。后来与图腾的殷族敌对,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来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称为“龙庭”,也表示与龙的关系。向南方迁移的,即周初时荆楚吴越各种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虽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势力则始终存在,那时殷商铜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龙纹的图案;所以虽在殷代,伏义仍有燎祭的资格。
“夏”朝是伏义的时代,所以夏代开国第一位君主-禹,与龙的关系的传说就多了。据传说禹本身就是龙,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龙的协助。就是禹的儿子启,也是耳朵挂着两条青龙,驾两条龙的。夏朝的文化是中国真正文化本位,心致历朝的皇帝都认是龙的化身,穿的衣服称“龙袍”,睡的床称“龙床”,皇后怀胎的胎亦叫“龙胎”,因此龙就成为中国一种神圣而尊贵的“生物”了。
龙在中国是极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当然,这里所指的龙是“中国式龙”,而不是原始时代是恐龙。“中国式龙”是否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这是一个“天晓得”的问题,这一种连化石也没有的“动物”,能在图画中见到了!
但中国人确始终相信龙是真的神秘灵物,连上古时代精研变易哲理的。玄学家,也深信宇宙间必然有神龙出殁于天地火三界。易经就时常讲及龙,并且以龙出现的地方和踪迹,来占卜吉凶贞祥。
舞龙习俗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2篇《传统舞龙习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01: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9df18671297259490adc88f52162038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传统舞龙习俗【最新2篇】(传统节日舞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传统舞龙习俗【最新2篇】(传统节日舞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