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材料一: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更新时间:2023-06-29 12:38:37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拿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是文化传播的问题。 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花木兰是中国的,可是直到如今,中国还拍不出一部像好莱坞的《花木兰》那样有影响力的影片。大熊猫是四川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 历史上,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的文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以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一旦民间信仰和宗教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也有一种情况,是偶然传出去的。历史上,中国文明的很多东西,并非刻意要传播出去的。比如造纸术,是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个败仗,俘虏里有造纸的工匠,才把造纸术传了出去。时至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是语言。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 当然,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现在不少外国人学中文,是因为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就想学汉语,而不是因为汉语有魅力。但是,他们掌握了汉语,就能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 (葛剑雄《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材料二: “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于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巍然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写的历史随乎历史之后而记述之,其好坏全在于其记述之是否真实,是否与所记之实际相合。 近人多说写的历史,宜注重寻求历史中事情之因果。其实所谓一事之原因,不过一事之不能少的先行者;所谓一事之结果,不过一事之不能少的后起者。凡在一事之前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先行者;凡在一事之后所发现之事,皆此事之后起者。一事不能孤起,其前必有许多事,其后必有许多事。写的历史叙述一事,必须牵连叙其前后之事,然其前后之事又太多不能尽叙,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而叙述之。自来写的历史,皆是如此,固不必所谓“新历史”,乃始注重因果也。不过写的历史,所叙一事之不能少的先行者或后起者,有非不能少者。如叙战事之前,先说星见;叙帝王无道之后,即说日蚀之类。然此乃由于各时代史家对于一般事物之见解不同,非其写的历史之目的或方法不同也。写的历史之目的,在求与所写之实际相合,其价值亦视其能否做到此“信”字。 历史之活动的事情,既一往而永不再现。写的历史所凭之史料,不过亲见或身与其事者之述说,及与其事情有关之文卷及遗迹,即所谓“文献”是也。此等材料因与所叙之历史直接有关,名曰“原始的史料”。其有对于一事物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记录,本为写的历史,但因其对于其事物之发生或存在之时较近,后来史家,即亦引为根据,用作史料。此等史料,名曰“辅助的史料”。 历史家凭此史料,果能写出完全的“信”史与否,颇为疑问。世有史家,或为威劫,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本无意于作信史,如此之流,当然可以不论。即诚意作信史之人,其所写历史,似亦难与历史之实际完全符合。马克斯·诺都有言:客观的真实之于写历史者,正如康德所说“物之自身”之于人的知识。写的历史永不能与实际的历史相合。此言虽或未免过当,然历史家欲作完全的信史,实有许多困难。《易·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云:“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言尚不能尽意,即使现在两人对面谈话,尚有不能互相了解之时,况书又不能尽言,又况言语文字,古今不同,吾人即有极完备之史料,吾人能保吾人能完全了解之而无误乎?吾人研究古史,固不全靠书籍,然即金石文字,亦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研究历史,惟凭古人之糟粕,而此糟粕亦非吾人所能完全了解。此其困难一也。即令吾人能完全了解古书,又有好学深思之士,心知作书者之意,然古书不可尽信。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式成》,取二三策而已。”历史家固可以用科学方法,审查史料,取其可信者,而去其不可信者。所谓对于史料加以分析工作者:或于书籍文字之外,历史家另有其他可靠的史料。然史料多系片段,不相连属,历史家分析史料之后,必继之以综合工作,取此片段的史料,运以想象之力,使连为一串。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此其困难二也。研究自然科学,若有假设,可以实验定其真伪。而历史家对于史事之假设,则绝对不能实验。韩非子所谓:“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有此诸困难,故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 B.大批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 C.两人对面讲话还有互相不能理解的地方,古今文字不同,即使有完备的历史资料,我们也无法保证完全理解没有偏差。 D.写的历史运用了想象掺入了主观分子,且历史家对于史事不能实验,所以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了,有生命力了,其文化经过有效传播就有可能主宰世界。 B.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而独立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 C.历史叙述一事,不能尽叙其前后之事,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所以注重因果也。 D.世有史家,或为威劫,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难以无法符合;诚意作信史之人,人品可信,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当是符合。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哪个材料是不可信的历史?( ) A.《大战中的插曲》中写到三团一营的战士们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救助了日本小姑娘。 B.《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写到1997年7月1日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写到1964年3月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时,焦裕禄躺在病床上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 D.《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写到自1月23日“封城”后,疫情扩散得到有效遏制。 4.请概括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5.历史著作《明朝那些事儿》创新性地讲述了明朝历史和文化,因其想象性、趣味性、通俗性,受到多人追捧,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可也正因其想象性、通俗性而受人诟病,理由是其与信史差距较大,如此讲述不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 答 1.A 2.B 3.C 4.①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②具备优良素质和文明举止的“中国人”走向世界。 ③把中国文化翻译成国际通行版本。 ④提升中国自己的硬实力,让外国人愿意主动和我们打交道。 5.赞成创新性的写法: ①“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虽然作为写的历史应尽量往“信史”努力,但史料片断要相连属,往往少不了想象之力连缀成串。《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写的历史”,想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②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好地传播了明朝的历史和文化。 ③《明朝那些事儿》的传播不是强制的,是大众自发的选择。其趣味性和通俗性让更多人自发自愿地去了解,符合普通百姓对于其的期待。 反对创新性的写法: ①可以接受非信史的存在,但作为写的历史,也应尽量往“信史”努力。过多的夸张、想象失去了传播正确历史与文化的作用,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②写的历史掺入了作者的主观分子,比较片面且具有导向性,无法让人们辩证看待历史真相,从而关注到历史的多面性,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错误,结合“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花木兰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分析,“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与“我们的文化没有有效传播出去”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文化经过有效传播就有可能主宰世界”错误。结合“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分析,原文并未探讨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能否主宰世界这个话题,原文提及这一句话核心是要论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必要性,选择项如此说,于文无据。 C.“所以注重因果也”错误,结合“写的历史叙述一事,必须牵连叙其前后之事,然其前后之事又太多不能尽叙,故必择其不能少之先行者与后起者,而叙述之。自来写的历史,皆是如此,固不必所谓‘新历史’,乃始注重因果也”分析,前后无因果关系,原文中是“乃始”。 D.“诚意作信史之人,人品可信,其所写历史,与历史实际当是符合”错误。结合“世有史家,或为威劫……即诚意作信史之人,其所写历史,似亦难与历史之实际完全符合”分析,史料的真实与人品无关,诚意作信史之人所写历史与实际难以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然既运用想象,即搀入主观分子,其所叙述,即难尽合于客观的历史”分析,C.“心潮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土地”有作者想象,为不可信的历史。 A.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特点,为可信的历史。 B.这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可信的历史。 D.是对抗击疫情事实的叙写,符合实际情况,为可信的历史。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12: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9d35348b266b9125635f75ae628df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