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调虎离山计的典故(调虎离山计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3-04-09 01:14:35 阅读: 评论:0

  调虎离山计是比喻用计谋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调虎离山计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调虎离山计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调虎离山计的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调虎离山计的解析

  [释义]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语出] 明·吴承恩《西游记》:“(大圣道)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正音] 调;不能读作“调和”的“tiáo”。

  [辨形] 调;不能写作“掉”。

  [近义] 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

  [用法] 可用于军事;也可用于民事。

  调虎离山的造句

  1、抗日战争期间,我游击队经常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把日本鬼子引出驻地,然后消灭他们。

  2、红军进入贵州后,毛主席采用调虎离山,出奇制胜,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的战术,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3、朱老巩明白过来,是调虎离山计,一时气炸了肺。

  4、是调虎离山,回去保护钻石!

  5、战士们用调虎离山的办法,把敌哨兵引开,隐蔽着冲进了敌人的指挥部。

  6、我军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敌军主力,一举攻克了石堡寨。

  7、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8、红军在井冈山以调虎离山之计打败了层层围攻的敌人。

  9、第八集,调虎离山,第十一章,心宇VS士进。

  10、用了一个调虎离山的小把戏之后,元昊顺利进入到了这处地方,只见最里面的地方一只恐怕有半只铁毛猪一般大的全身雪白的白毛狐狸静静地躺在那里。

  1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方的目标就非常简单了,这一招肯定是调虎离山。

  12、结果,33军运用调虎离山计,假装绕道而行,越军十三师出击,在万里山打了一场反包围战,全歼十三师,既而回师老街,轻松拿下。

  13、我正好萌生退意也就顺理成章自此隐居民间,你云海爷爷则去终南山修炼高调开辟门户,让众生都以为神器在他之手,实则我们俩是使了个调虎离山之计。

  14、那你肯定听说过调虎离山计了

  15、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16、朱兄,适才接获少侠急讯飞传,说是白眉老怪果然调虎离山,庄外频频告警,命我等速速赶回,并命朱兄亦须赶回湖滨别业。

  17、好一招调虎离山,目标却不是山,而依然是虎,你的手机一定被他们扔了吧,子江这会儿恐怕已经接到了消息,怕是。

调虎离山计的典故相关文章:

1.关于调虎离山的成语典故

2.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3.调虎离山的成语故事

4.调虎离山的意思是什么

5.调虎离山成语接龙大全

6.狐山的传说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04-09 01: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92e8ea17d236f43b6e381c68c5b2baf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调虎离山计的典故(调虎离山计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调虎离山计的典故(调虎离山计的故事).pdf

标签:调虎离山   典故   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