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t7t8美文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一王彬彬,中共党员,鸡西热力有限公司生产处仪表室副主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电工技师;2000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2003年到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0多年来他一直谨记公司领导的殷切希望,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很好的完成了分内的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踏进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他就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书本为老师,阅读各方面的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老为师傅,细心观察他们的实际操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为老师,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来,一直从事仪表自动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计量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完成这份他热爱的工作。2008年是鸡西市热力有限公司发展锐变的一年,原有的供热管网由“直供式”改为“间接供热”,供热企业的科技水平需要一个质的提高,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这正给了一个发挥他能力的平台,他搜集各类材料书籍,深入热源厂及各换热站调研,早已做好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准备。由于公司资金紧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开始,40天78座换热站的工程量,让供热领域排头军的北京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关键时刻,身为技术员的他带领着只有10个人的科室团队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圆满的完成了公司交与的艰巨任务。2009年在北京清华同方的进修班学习时,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会议上讲话时说“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供热史上的奇迹!”2009年5月供热期结束后,通过对整个运行期能源消耗情况的对比和计算,鸡西热网控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同年该系统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吸引了省内外各供热企业来鸡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参观。
自信源于实力,实力在于学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结出了累累果实。2016年,仪表室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站点内,哪儿里苦、哪儿里累、哪里脏哪儿里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为新来的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干中学,逐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积累和学习,王彬彬在业务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已经成为仪表室业务骨干,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完成了红星公司下属所有换热站补水恒压控制柜的安装、配线、调试工作。完成了新华分公司PLC改造和调试工作,实现了补水和循环泵的自动化控制。完成了十多个新建换热站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机组和首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维护。由于电气设备老旧,损坏严重,随之出现了补水问题,因为不是变频补水,补水泵启动频繁,造成补水泵损坏严重,而且容易造成用户存气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调试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在短短了两个月时间把全网在线的160多座换热站能实现了自动化恒压补水,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线人工的一致好评。并且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新的,让新能在很短的时间熟悉业务,并积极参与到工作中。
进入冬季运行时,他担负起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站的网络通信和七个首站维护的任务,由于换热站电气设备老,为避免发生供热故障,无论是多晚,无论是节假日,他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二十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年假,总是第一时间赶现场,处理故障,由于电厂出口贸易计量设备都在井里,每次他都是第一个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闭的空间内,空气里散发着下水的臭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心里有一种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时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热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关心的是百姓家里的温暖。
工作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们搞技术,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唯有精才能称为匠。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二刘洪峰,2007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14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2017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18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18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三贺耀宇,男,汉族,中建六局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贺耀宇坚守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施工一线,尽职尽责投身项目建设,紧紧围绕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建设,做“尚德胶州”的践行者,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上合示范区注入发展动能。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共取得7项成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疫情防控、为老党员送慰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践行企业责任担当。
他投身建筑行业已经4年,4年间他始终坚守项目施工现场,不畏艰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项目的建设中,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力争将每项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国际交流中心是上合示范区首个地下二层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米,且工程地点距海直线距离仅2公里,因此基坑开挖面临多处涌水的难题,直接影响项目正常施工。他针对基坑多处涌水现象,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提出增加基坑内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对基坑涌水进行“外降内排”,有效解决了项目基坑涌水难题,为项目正常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项目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为项目2021年产值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带领项目青年团队优化项目管理,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经过努力,项目荣获青岛市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顺利通过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项目中期评价、公司2021年项目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青岛市工法一项、局级工法一项、山东省工法一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中建六局2021年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天津市建协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信息协会优秀奖、“金标杯”BIM施工成果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参与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编制1项——《建筑采暖用相变蓄热地板干铺技术规范》,以上创新创造共形成技术创效500余万元。
在项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积极带领项目青年群体落实项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检查出入口测温登记、进出场人员排查、生活区消杀、防疫资料更新、组织项目全体人员核算检测等,每项工作他都带头落实,躬身力行,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他积极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项目周边老党员送慰问,聆听老党员讲党史,使青年团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组建上合项目“混凝土”乐队,为留守儿童及工人兄弟表演,为他们送去关爱,让爱不再留守;成功开展“建证”品牌志愿服务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成功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团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团队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四欧阳植竹,男,1977年1月5日出生,大专学历,现年39岁,现任太平镇坪石头村党支部书记,宁远县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3年2月至今已连续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十三年整,工作期间履职尽责,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欧阳植竹先后获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市优秀村支部书记、省农民科技骨干、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全省农民脱贫致富带头人、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县优秀人大代表、永州市劳动模范、全县道德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省“先富带后富”先进典型人物、湖南省科技精英等46项荣誉称号。2016年4月被县委推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在县委、县政府关心和支持下,2010年创办的宁远县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唯一跻身进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欧阳植竹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产业扶贫攻坚中,帮扶困难群众686户、1828名贫困人口脱贫,解决了近千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15年5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齐续春等省、市、县领导亲临合作社指导,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1、带头实行土地流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五年来,他脚踏实地,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羊”。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办鑫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种植、养殖事业,辐射带动了坪石头、杨家坪、李家库、清水岭、神旺、上下留、沙螺塘等22个村和1400多户走上致富的道路,流转农村土地11868亩,用于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绿化荒山2800亩,为我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出了贡献。
永州工匠
2、创办安置帮教基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在省司法部的关心下,与县司法局联和创办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安置了120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318名安置帮教人员,安置帮教600余人次,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极大贡献。
3、积极带头捐赠,关心农民疾苦。他致富不忘群众,真诚回报社会,他无偿支助困难学生,捐资四川汶山大地震等抗灾救灾,当时光交纳特殊党费就达3000元,无偿出资修路架桥,李家库、坪石头、土桥头、龙眠洞等16个村的环村公路修建都进行了捐资。无偿为上、下留村等82户困难群众提供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对龙眠洞等村的5名孤儿进行了资助扶持,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各项捐献资金在40万元以上。
永州工匠
4、敢于讲实话,敢为民代言。他是县教育行业行风监督员,至今已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不管是当村干部,行风监督员,还是人大代表,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职责,经常深入农村群众了解民意社情,并将得到的民意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在人大代表期间,每年都有4-6件提案、议案,为农村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极大贡献。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五徐纪忠,他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勇于践行“敢于领先 敢于突破 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积极先后推进东台、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各项工作,不论前期核准,还是工程建设,均走在同批项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东台2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国内当时离岸距离最远,单位容量最大,升压站电压等级最高,海况环境最复杂的海上风电场。2020年7月,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绿发新能源产业中树立起新标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辛勤的劳动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让我们用最简约真挚的方式,去赞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开创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他反复研究海上施工技术方案,迅速成为海上风电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东台项目创下海上升压站“滑移装船、整体吊装”、海缆“登滩排架敷设”、风机“塔筒预先拼装,风机分体吊装”等多项国内海上施工记录,项目于2017年9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在如东项目建设中,他提炼形成的“点线面体”项目管理法,创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机不足等种种困难,于2020年7月底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江苏同批核准的24个项目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
创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他瞄准国内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风电项目10项示范标准体系、10项技术领先成果。以“徐纪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取得创新发明、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80多项科技成果,东台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如东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形成多个科技成果正在筹备申报工作,助力集团公司智慧新能源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同时,他采用边学习边建设的方式紧抓人才培养,通过东台项目及如东项目建设,他的团队全面掌握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素,实现了员工海上作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双提升。
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篇六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 “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3-06-18 12:1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8ff281f71195d6215658d286aacfcc2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6篇(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6篇(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