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优秀5篇(小学语文珍珠泉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22 03:06:49 阅读: 评论:0

《珍珠泉》优质教学设计 篇一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①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①自由读,给文章分段。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②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③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七)板书设计

14 珍珠泉

教案点评:

《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教师的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教师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

《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方法。

3、德育目标: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神奇,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陶冶在自然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4、创新目标:

根据画面和文中的描述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通过描写珍珠泉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析:

由于课文层次清晰,描写景物时富于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使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理解起来应该很轻松。

3、确定五点: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珍珠泉的美。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珍珠泉的美。

创新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德育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环境的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空白点:通过读课文自己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有关图片,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泉水就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水。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的泉水是什么样子的?

(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学生在自由读、说、讲、辩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指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准确。

2、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是哪一句?和大家一起品味,品味。

(学习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并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举行朗读比赛,带着感情美美的读。仿写一个景物,尽量的用上修辞方法和想象的写法。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积极的引导在学习方法上、写作方法上、思想品质上等方面来谈。

六、研究性作业

背诵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珍珠泉绿深绿的青苔

纯绿的蕨草

染绿的`泉水

看不见潭底

彩色的珍珠

永不干涸

《珍珠泉》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学习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

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泉水的图象资料,或一些图片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向他人求教有关泉水的知识。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上面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大自然的一切都给了我们神奇美妙的感觉,泉水也是这样。

2、你见过泉水吗?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泉水资料。

3、师播放泉水图象,读“资料袋”,了解泉水,引入“故乡”“珍珠泉”。

二、导语引入自学课文

1、引导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和伙伴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

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3、学生分组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课文是什么顺序写的,排一排顺序:

()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

()“我”对家乡泉水的喜爱。

()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

2、读书检查自学情况:

想一想,读出有关语句。

(1)珍珠泉的周边的景物怎样?

(2)潭水是什么样的?

(3)泉水是怎样冒出的,为什么叫珍珠泉?

说一说:珍珠泉有什么特点?交流总结:

(珍珠泉四周绿色环绕,水是绿色的,清且深,泉水有冒不完的水泡,在阳光下涌出,形成多彩的珍珠。)

3、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感情?

(2)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和观察的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写太阳光照在水泡和潭底石头上的情景:“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

(读潭底冒水泡的情景时,“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语气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朗读珍珠泉周围的景物,要强调“绿”字,绿青苔、绿草、绿树、绿水,还有水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三个“那样”要读出绿的美感和赞叹的感情。“绿得……”“清得……”强调绿的程度要读出赞叹的感情。)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要强调重音和停顿,读出自豪感。)

4、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

四、拓展学习

想一想:自己家乡景物的可爱与美丽之处。布置学生去想,去回忆,去观察。

《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作者描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抓住了其“绿”、“深”、“清”、“幽”的特点,接着以“最有趣的,当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一照,其越加色彩斑斓,妩媚动人。不知不觉,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给文章分段。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2、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读第二段:

⑴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⑵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排比)

⑶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

(人)

⑷讨论:

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⑸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教后感】

《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突出“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整堂课教学做到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珍珠泉》教学设计 篇五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春天,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正是踏青的好季节。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珍珠泉(同时板书)。看到这个名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假设:我想知道它为什么叫珍珠泉?

珍珠泉里有珍珠吗?

师:珍珠给人的感觉是晶莹剔透的,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作者家乡的这一眼清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呢?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好奇一起走近珍珠泉。

2、板书第4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好自然段。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读学习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的时候借助课文的学习提示,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帮助。读一读,想一想:学习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那就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来读一读课文吧!(默读课文,并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稍作批注。)

4、说说课文怎样来写珍珠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指导:这是一个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来写,从“扑哧一笑”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这些小水泡就像一群活泼可爱有孩子,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调皮。

我看到有些同学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些快乐的小水泡。

连接语: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水泡聚积在一块是如此的壮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是一个比喻句,太阳的金光照在水面和潭底,晶莹的水泡闪动着七彩的珍珠。这便是珍珠泉得名的原因吧!

你们的眼睛就像水泡一样,“闪亮闪亮”的,“红的光,黄的光,紫的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绚丽的色彩随着水泡在流动着,闪烁着,欢腾着,是那样的美!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3、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这一句作者用三个那样写出了水的“绿”“深”“清”的特点。

师生引读。

男女生读。

根据提示语背诵。

4、欣赏视频,感受珍珠泉的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03: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87874c7195d86429da5397cb6f8bd31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优秀5篇(小学语文珍珠泉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优秀5篇(小学语文珍珠泉教案).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