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9 13:07:14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2 .“‘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
答
1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
A. 由枯黄的桑叶到女主人公衰老的容颜,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B .由香草到人的美好德行,能支撑材料观点。
C .主要是叙事,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的观点。
D .从柏树到诸葛亮的伟大人格,能支撑材料的观点。
故选C 。
2.“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从思维方式角度,根据材料“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可知,“审美思维方式”是属概念。然后根据“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表述即可。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