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高山流水遇知音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9 13:54:36 阅读: 评论:0

高山流水遇知音 冯梦龙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日,行至汉阳江口,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炒内,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位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语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筹笙,身披莪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我老爷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荽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心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机坐儿置于下席。伯牙把嘴向槛夫一努,道∶“你且坐了。”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微、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愚是记问之学。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抚琴一弄,其意在于高山。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 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收录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改编自“高山流水”的典故,歌颂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也化用该典故来表达自己结交胜友的欣喜快慰。 B.本文出自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以韵语格言俗谚等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间杂一些散文化句式增加语言的自由灵动感。 C.小说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巧合,可读性强。例如,开头写伯牙抚琴却遇弦断,设置悬念,后文接着就写荒山江岸边与子期相遇。 D.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体现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顶礼八拜结为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的。 7.文中伯牙对子期的称呼前后发生了多次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荒山下听琴之人乃一村野樵夫,伯牙嗔怪讥笑,“山中打柴之人”这一称呼暴露了伯牙有一定的封建等级观念。 B.闻子期出言不俗且颇通琴曲,伯牙惊喜邀见,“崖上那位君子”“先生”的称谓出于对子期难掩的好奇和欣赏。 C.子期入舱揖礼,伯牙以“贤友”“你”相称,显得友善亲切,民主、平等的新思想战胜了原有的封建等级观念。 D.敬称对方“子期先生”,谦称个人“下官”,是因为伯牙感佩于子期对“瑶琴”的了解和对“高山流水”的领会。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 9.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有言“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意思是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称得上知音。请结合文本说说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声气相求”的具体表现,这对我们当代的友情观有何启示?(6分) 答 6.【答案】B 散文化的句式才是主要叙事语体。 7.【答案】C “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把嘴向樵夫一努”只叫童子看坐、不问姓名等细节,说明此时伯牙称呼子期“贤友”“你”是出于一种失望与怠慢,而非亲昵与平等。 8.【参考答案】①创设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增添真实感。交代了伯牙子期相遇是在一个山明水静的中秋之夜,雨后明月,皎洁如新。 ②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烘托人物形象。清新雅洁、风月无边的江山胜景,侧面表现伯牙不顾路遥览胜探奇的风流不俗,也烘托了荒山江岸边樵夫子期的淡泊高雅。 ③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传奇色彩。若非疾风暴雨,伯牙不会泊舟崖脚,子期亦不会潜身岩畔,自然也就不会有抚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 ④渲染气氛,吸引读者阅读。小说开头展现一幅旷远清画、静谧明洁的江山夜景图,氛围自然恬淡、幽远迷人,令读者沉醉好奇,遐思翩翩。(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解析】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思考。 9.【参考答案】 (1)原因∶①二人都精通音律,兴趣相投。伯牙鼓琴,子期能详述曲词;伯牙抚琴曲调高绝,非常人所能领会,子期却能尽道其中“高山”之意、“流水”之志。二人意趣一致,相知相惜。(2分) ②二人都重义轻利,淡泊高雅。伯牙看重贤才雅志,不以富贵贫贱为嫌,与樵夫子期结拜兄弟,真诚备至;子期虽富有才学,却不以三公之尊为志,而以奉养双亲为念,孝顺至诚。二人志同道合,超凡脱俗。(2分) (2)启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义相交,地久天长。交友宜以志趣思想为考量,志趣相投、价值观相同,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若是以身份贵贱、经济利益为考量,那么只能沦为互相利用的工具,当利用价值不再,就会彼此离散。(2分) (伯牙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4分,一点2分。启示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13: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834927534dcec8b917e21e64fde28d7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山流水遇知音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山流水遇知音阅读答案.pdf

标签:高山流水   知音   答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