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
更新时间:2023-06-29 07:40:54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从题材内容上,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深度广度厚度高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材料二:
中央领导人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生态是书写现实、书写人民绕不过去的内容,生态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赓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不乏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观照。中国式诗意栖居寄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旨趣。近年来,生态文学书写天地大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注重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从传统生态智慧中获得灵感,自觉对文脉悠久的中国自然诗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时代精神和中国气象。
中华文化重视自然,也重视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底色,也给中国生态文学带来独特质地。在我们的文学中,郊野、山地、森林等自然世界的存在,与人类社会互相映衬。自然中有美的依据、善的象征和真的情义,能给人以映照和启示。有些生态文学作家以田野调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这本身值得尊重,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追求奇特险怪,而重在通过探秘之旅揭示“万物与我”关系的真谛。
生活中处处是生态,处处有自然景象。文学讲述人的故事,离不开与人共处共生的万物。从《诗经》、汉乐府,到唐宋诗歌散文及历代民歌,人与自然的“换位思考”在我们的文学中比比皆是。新时代生态文学亦体现出接续和发扬中国自然诗学传统的努力,在广袤的天地间婆娑铺展成美丽的风景。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生态文学正从根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蓬勃开展的本土实践中获取能量,在世界生态文学舞台闪耀中国精神的特质与光彩。
(摘编自施战军《生态文学创作空前活跃——讲好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B.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态保护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D.有些生态文学家追求奇特险怪,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态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行文思路不同,材料一以时间线索展开,材料二更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B.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出现了一批描写治沙治污、退耕还林、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
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D.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文学创作,将会进一步立足大地,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为“虫”,后在感官与习惯上开始出现虫的特征,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
C.韩开春《虫虫》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虫子们的生活中,回应梭罗,用自然之美唤醒人类的无知,再回童年,重建天堂。
D.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远远的一眼,有爱、有敬,与青山灵魂相契,悲喜共生。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4分)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向世界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 D (从材料“有些生态文学作家以田野调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这本身值得尊重,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追求奇特险怪,而重在通过探秘之旅揭示“万物与我”关系的真谛”可知,生态文学作家没有要去追求奇特险怪,“有些生态文学家追求奇特险怪”错。)
2. C (“归谬法”说法错误,表述不当,“归谬法”指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而此处证明的并非论题虚假,论题是从前面论述顺理成章地推论出的,应该是道理论证。)
3. B (《变形记》不属于生态文学。)
4.①“我见青山多妩媚”是“我”看青山的角度,青山在诗人眼里妩媚、秀丽、可爱,是材料二中“书写天地大美”,“重视自然”的体现。
②“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青山看“我”的角度,诗人在青山眼里也是可爱可亲的主体,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臻于化境,揭示了材料二中“万物与我”关系的真谛(或“文学讲述人的故事,离不开与人共处共生的万物”,人与自然的“换位思考”等观点亦可)
(答对2点得4分,若笼统地答“我”与青山视角平等,悲喜相通,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体现,可酌情给分。)
5.(一)具备中国生态文学的特色:①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文学基因(或: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对文脉悠久的中国自然诗学传统进行创造性发展)。② 顺应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世界生态文学提供更有益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
(二)符合世界生态文学的发展:③借助外国生态文学作品拓展视野。④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作品的深度广度厚度高度等方面。
(答对4点4分,只答“中国”或只答“世界”,最多得2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