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
更新时间:2023-06-29 13:46:37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存在巨大的鸿沟。
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埋头建设自家“指挥部”,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还可以这么看”“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于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在进入弹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夺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影响,印刷文化在思想的交换上受到一些限制,而又相对具有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
B.在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地直击键盘,更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网络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C.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为功利所束缚的窘境。
D.在弹幕空间中,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流露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完全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
5.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而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时,关羽慷慨陈词,张飞跟着附和“俺也一样”。弹幕“没文化真可怕。”
B.《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弹幕:“还看了《五三》。”
C.《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6.面对弹幕,我们应警惕它的哪些负面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作答。
答
4.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强加因果,材料一第六段说的是“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由此可知,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和思想具有一定深度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而且节奏相对缓慢是印刷文化的客观实际,但并非其追求。B.“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五段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 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这是弹幕的特点,但并非网络时代的写作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D.“完全摆脱文明重负的心态”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弹幕空间中……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文中是参与者希望“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
5.A原文材料二第五段表述为: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A.“没文化真可怕”只是对张飞所言的评价,并非代入自己的真实感受。B.呈现了一名备考考生的真实现状,刷题模式,写出了备考真实感受。C.弹幕者借悟空吃蟠桃,大饱一顿,谐音为“桃饱”会员,显示了一个网购爱好者的真实体验。D.弹幕者由现实生活中住店必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来点评,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故选A。
6.①注重娱乐狂欢,缺乏严肃反思、真知灼见;②零碎化平面化,拒斥精英文化;③带来语言“失焦”,不利于解放创造力;④固化模式立场,迎合用户需求,形成快乐闭环。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