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t7t8美文号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陈奂生上城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
二、研读课文
1、把握故事情节
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
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
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
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3、问题:同学们,陈奂生心疼不已地离城回家,在路上左思右想,终于认为这次上城值透了,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精神满足呢?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他的卑微心理。(板书:卑微)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吗?大家找一下(明确:第三部分第34节),这说明农民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这就是陈奂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一个可亲又可笑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心情也是复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练习一“有关资料”。
三、全文总结:
1、现在,我们不仅走近了陈奂生,也熟悉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可以说是一部喜剧。我们跟随陈奂生上城,载回一路笑料,也载来一段沉重,啼笑皆非,耐人寻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番无巧不成书的奥妙。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喜剧不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是思考。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小说后会有深沉的思考。
2、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对文中的心理描写感受很深,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文心理描写的特点:
(1)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天气、景物的描写来展开。
(2)直接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当自行车被偷时》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
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
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
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1.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2.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阅读读本《哦,香雪》看一看香雪的追求
板书:
环境善良淳朴
行动勤俭憨直
陈奂生精神贫乏
神态物质富足愚昧落后
直接心理描写精神滞后阿Q式的自欺
材料
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资料
《漏斗户主》片断
①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红楼梦》片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里去的了,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及至到了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便度石过去,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面想,一面看,一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
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且说众人等他不见,板儿见没了他姥姥,急的哭了。众人都笑道: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因命两个婆子去找,回来说没有。众人各处搜寻不见。袭人?其道路:是他醉了迷了路,顺着这一条路往我们后院子里去了。若进了花障子到后房门进去,虽然碰头,还有小丫头们知道,若不进花障子再往西南上去,若绕出去还好,若绕不出去,可够他绕回子好的。我且瞧瞧去。一面想,一面回来,进了怡红院便叫人,谁知那几个房子里小丫头已偷空顽去了。
袭人一直进了房门,转过集锦К子,就听的鼾声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一瞧,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袭人这一惊不小,慌忙赶上来将他没死活的推醒。那刘姥姥惊醒,睁眼见了袭人,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刘姥姥跟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命他坐了,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刘姥姥答应知道。又与他两碗茶吃,方觉酒醒了,因问道: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
考虑:《陈奂生上城》与《项链》三四段、《红楼梦》节选的这一部分在揭示人物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考虑:读完小说《陈奂生上城》你有什么感想?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
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
3、巧妙的情节构思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介绍
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
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这种渴望,不外乎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陈奂生精神复苏的表现,有自我表现的欲求,自尊的需要,但显然带有深厚的小农色彩。
勤劳朴实,易于满足;老实单纯,善良正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五、学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
1、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2、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明确: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节俭的本质。
3、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阅读“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忍痛放弃算了。”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有哪样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讨论)
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4、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5、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6、。总结其性格特征
六、欣赏品味
1、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2、本文情节设计巧妙。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我们来看看陈奂生为什么会得感冒,哪些伏笔?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
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七、课后练习与思考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漏斗户主》片断
①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 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四教学目的:
1、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中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引起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3.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重点:陈奂生身上的优缺点,全面辨证的认识陈奂生这一农民形象。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自读,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人物。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儿女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哦,香雪》、《桃花沟的娘儿们》、《流泪的红蜡烛》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了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的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分作品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2、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3、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了,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的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
别人羡慕不已
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四、讨论,明确: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梦圆招待所
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五、归纳总结: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高晓声其他“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
2、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基础部分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研讨课文内容、心理描写,归纳文章的主题。深刻地认识陈奂生,并由此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全文、讨论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
1、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而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入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2、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分析归纳: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因何今日却“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暖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归纳: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微风轻轻吹,太阳暖暖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分析归纳:“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风了“联系起来,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了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分析归纳: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给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二、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其人物形象。
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的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要点: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饿地位。这显然带着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要点:花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要点: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也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讨论理解小说的主题
归纳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三、研究小说的心理描写
1、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第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比较:《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陈奂生,也表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为产生的土壤。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头脑简单、淳朴勤俭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生活面貌、农民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不避讳长期个体经济地位和封建残余思想给农民带来的历史局限。他笔下的人物,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实际与狭隘自私等,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历史的制约,换言之,在应该做主人的时代,却还不是做主人的料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延伸阅读练习题
2、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谈“精神贫血”――《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五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 0 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本课拟用比较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程序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助于把握事物形象,深入领悟小说主题,又可以拓宽视野,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到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 9 8 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 、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可剪辑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视片。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本组同学展示研究成果。
2 、教师可适时点拨提示: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3 、重点研究化解以下几个问题:
(1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 )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 )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 )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 ”是相同的。但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 狭隘,患得患失;
勤劳,易于满足;
老实单纯,讲求实际。
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 、研讨以下问题:
(1 )、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 )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
----2----
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 )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 、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当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 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 、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 、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点:《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 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 ”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 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六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训练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德育渗透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精神状态,理解农民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四、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显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五、教学课时:1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常规教学:
1、背景以及文学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
1、: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2、安排:
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
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
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
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
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
3、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农民,因何今日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内心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点;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出发,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七教学目的:
一、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讨论,明确:
1。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梦圆招待所
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八教学目的:
理解小说情节,品味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及“陈奂生系列”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提问:据此你们能提炼出陈奂生系列的写作背景吗?
(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进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2、热身问题:⑴一个农民上城做什么?
(上城卖油绳、买帽子)
⑵这次上城同平时有何不同之处?
(生病住进高级房)
3、品味情节:
⑴买油绳:怎样理解陈奂生上城做生意?
【粮食有余,初步解决温饱(喜悦);连本带利8元钱,生活水平较低(心疼);暗示时代背景。】
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二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⑵买帽子: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五段“今年好像变娇气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中的“娇气”一词的品味。
⑶住进高级房:比较交钱前后陈奂生的“表演”;为什么要把他安排进高级房间?作者在思考什么?
【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节俭的本质。)
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阅读“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忍痛放弃算了。”
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有哪样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讨论)
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城的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关照陈奂生。陈奂生的“表演”反映农民生活水平仍较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的解剖出来:农民有质朴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
【农民精神要求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
作业设计:品味招待所里服务员的表演或想象陈奂生和妻子的对话。
板书设计
常态:卖油绳粮食有余,初步解决温饱
(不变)变
买帽子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
奇遇住高级房间农民有质朴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不变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九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这里我们痛心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有一群麻木、愚昧、趋炎附势的国民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繁荣发展的表象背后仍存在的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也许将来仍存在。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十分简单平常。写的是陈奂生上城想买顶帽子,没想到帽子没买上反生了病。被人送进招待所花掉了五元钱,心疼之余又得到了自我满足。乍一看,不感到什么,但越看越感到分量厚实,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究其原因,是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小说情节安排了不少的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奂生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他要寻求精神的满足,便上城卖油绳,这为他的奇遇创造了条件,埋下了伏笔。车站人多,油绳好卖,是巧遇吴书记的最佳场所。寒潮刚过,昔日的贫困今日有所改善,好像变娇了,非买一顶帽子不可,又暗示着陈奂生有可能感冒。油绳连本带利八块钱,住一夜高级房间正好花得差不多,使他感到心疼成为十分真切的事。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招待所,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这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正好碰上吴书记,而不是村里的哪个老乡,这就使陈奂生置身于格格不入的高级房间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总之,这一切的巧合,使小说情节发展顺乎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有利于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来。
三、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特别品味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比如陈奂生的个头高,力气大;再比如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想买的帽子;又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里的情状等,都可以称为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陈奂生性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个头高,力气大,是自感生活满足的基础。因为个头高,腿脚长,进城才不借助外物,来回六十多里不当回事儿。因为力气大,才能“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才能象拎了束灯草一样地拎着装满油绳的包徒步做买卖,才能不怕打家劫舍的而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如此身高力壮的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极“左”时期却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帽子,这不能说是令人悲苦辛酸的。油绳,北方人称作麻花,是一种有特色的食品,这一细节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种小食品,陈奂生的乡人们都会做,卖油绳行当,“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这对陈奂生来说,也就很正常。上城卖油绳,不是图新鲜、出风头,只是为了买防风御寒的、打算了好长日子的帽子。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是小本生意,他徒步三十里进入县城后,没有进饭店,而是“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满满一包“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新鲜好吃的油绳,他却不舍得吃一根。由此可见其素日生活的俭朴。住花掉了五元钱,他能不心疼吗?心理失衡产生的报复心尽管是小农意识在作祟,但最后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找回了心理平衡,愉快地回到了家中。招待所里的细小动作表现,更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陈奂生发现自己身处之境不同于家中与候车室时,很是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这一细节,表现出其没见过世面,面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一种慌乱心态。当陈奂生看到从未见过的家具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缩成一团”,又“生怕弄脏了被子”,“不敢出一点声音来”,拎着鞋光着脚走路等一系列细节,既表现了陈奂生的质朴,也表现了其孤陋寡闻的可笑心态。当陈奂生交住宿费时,抖着手伸进口袋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这一细节描写展示山陈奂生既心疼钱,又害怕姑娘轻视自己的心态。当陈奂生因住一夜花掉了五元钱而心疼地不得了时,便产生了用提花枕巾擦脸,使劲往沙发上坐下去,即使坐瘪也不管等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行为,又刻画出花五元钱之后由心疼转为报复,从而试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的可笑心态。正是这一组组细节描写使陈奂生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四、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定环境
人的思想性格是复杂多样的,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平时所潜藏着的不为人知甚至让人吃惊的性格。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了充分揭示陈奂生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一面,精心让他离开所熟悉的老家这样的环境,而跑到了陌生的城里,尤其是将他安置在从未光顾过的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待所里过夜。在这里与其说是吴书记将陈奂生送进了招待所,不如说是作者把他送进了招待所。对陈奂生来说,这样的环境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奂生思想性格深处的某些方面,被唤醒了并表现了出来。先是“病中不知身是客”,“病醒”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有的只是吃惊和懵懂无知。当花五元钱之后又心疼又懊恼,继而报复,继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见陈奂生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这就是特定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反作用。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做得非常成功。
陈奂生上城教案 篇十教学目的
1.知识点:
①了解高晓声其人其作;
②分析把握陈奂生形象,进而领悟这一典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
③学习借鉴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点: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点:体味农民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应有态度和真切情感。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课内自读课文,可用1课时完成教学;为使本课教学高效有序地推进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印发若干预习思考题给学生,使其充分做好预习感知工作,为本课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预习思考题见“整体感知”部分之“问题设计”)
2.既是自读课文,则应当有别于教读课文,要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宜采用设疑激趣——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点拨补正的师生探究式互动四步法教学模式。
3.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将重点难点落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意义的领悟及心理描写技法的分析借鉴上。
4.鉴于学生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甚了然,故教师课前应印发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社会变革情况的背景知识及作家本人的创作说明。
5、教学思路上,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渗透重点难点,最后再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与主要艺术特色。
6、作家作品知识这一块课前邀请一学生概括有关资料,教师可适当必要的资料。
7.媒体辅助:
①powerpoint辅助课件
②实物投影仪
附:师生互动设计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陈奂生上城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5 02: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782ec8c56fbcddd04d693fff66be3a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陈奂生上城教案10篇(《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陈奂生上城教案10篇(《陈奂生上城》主要内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