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

更新时间:2023-06-29 07:12:57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以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持有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其尊贵身份的礼制;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文明阶段。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 夏王朝建立后,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形成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造就了王朝气象。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材料二: 在殷墟发掘之前,王国维利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殷墟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世界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也一直定格于此。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经过20年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经典模式,学科发展的标杆。考古学泰斗苏乘琦在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文明探源的学科重大课题,强调要研究中华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并提出了“古国理论”,即古文化—古城—古国的三部曲,通过考古学文化、古代城址的研究来探索文明化进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聚落考古的方法也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古城研究更加系统化,以聚落体系的形式更充分地体现文明化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明探源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任务。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这一任务的当代延续, 从外部关联来看,最近20多年,中国崛起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正在实现的计划,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时代强音,了解中华文明的由来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考古学是一门以“增量历史”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其主流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考古新发现增加新的信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反思、批判或解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重要主题之一,这也是面对西方的文化优势的一种必然反应。 从学科内部关联来看,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田野考古工作大幅度增加,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不断积累,尤其是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遗址的深入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国文明模糊的面貌。在此过程中,科技考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手段,而这又离不开科学硬件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与研究队伍的壮大。这个阶段也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扩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考古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考古学的实践。简言之,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都在不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得该项工程不断滚动,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的典型代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所以成为典范还因为它回应了学科内外的重要关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需要理论、方法、材料的系统组织,而这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并不常见。超然客公众号 文明探源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聚落体系的层次、墓葬的等级、手工业分工的程度,这种研究方式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在文明起源的探讨中还借鉴了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成果,在逻辑上具有类比的性质而中国考古学研究通常依赖归纳逻辑,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路径,更充分地发挥了考古学在文明探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成功模式, (摘编自陈胜前《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文明三要素”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B.突破地域局限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原王朝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一体化新进程的典型代表 C.“占国理论”与聚落考古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为中华早期文明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D.王国维的殷墟研究将最早中国文明定格于商代,也就是说三皇五帝等说法是虚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文化的陈述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 B.材料一中二里头文明的特征造就了夏的王朝气象,外溢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C.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卓越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材料二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国崛起、考古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3.下列选项,最为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一项是(3分) A.红山文化中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 B.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当时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活动。 C.大汶口遗址中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还有獐、斑鹿、麋鹿的残骨。 D.半坡遗址中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约一万件。 4.材料一、材料二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论述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5.依据材料,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4分) 答 1.(3分)D 王国维只是用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方法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并没有否定三皇五帝等说法。故不准确。 2.(3分)A 材料一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进入文明阶段的判断依据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国方案,而不是“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 3.(3分)A 依据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礼乐与器具制度及其理念。 4.(4分) ①材料一阐释了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的内涵,并以夏王朝为例加以分析判断。②材料二从学术史角度分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并成为考古学的经典之因。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 5.(4分) ①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考古理论,提出了“文明探源中国方案”;②实践上,运用新方法开展的田野考古为明晰中国早期文明提供扎实的证据;③科技考古的加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场馆的建设扩展了社会影响。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6-29 07: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76fbc05f9c281121bd12af893c69b32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pdf

标签:桎梏   破了   中国   中华文明   三要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