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11篇)

更新时间:2023-04-27 21:48:08 阅读: 评论:0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蓝色的封皮使夏天多了一丝清凉,我读了一篇篇小诗,我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读到“浪”,从“黎明”读到了“街”,又从“我们的田地”读到“古松”……我从30年代起步,经过了40年代,路过了50年代,又到了70年代。

我透过铁窗看见熔铁般红热的奔流着的朝霞,看过月明的夜是无比温柔与宽阔的,穿过那些十字铺的小巷,一切都如此协调。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是富“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是一个奔放、进取、激昂的热血青年。艾青作为五四之后的著名诗人,在那个年代苍茫的北方,写着彭拜激昂的诗歌,描述着复活的土地与战斗的血液。

艾青在写诗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thankyou,它紧密结合现实的赋予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闻学的优良传统。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艾青的诗歌仍在歌颂劳动人民的事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式发展的重要收获。

我喜爱艾青的诗歌,源于艾青胸怀宽广,热情奔放,诗的内容充满了语言的张力,平铺直叙或彭拜激昂,每首诗到最后都会达到高潮。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特殊的手法,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读者。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转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可是他至少还能坚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我。最终,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_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娘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

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著作《小公主》。这是一部举世闻名、经久不衰的经典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财富、地位以及人生态度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敬佩的人是小主人公萨拉克鲁。她是英国的富家之女,在七岁时就离开了父亲,到一所寄宿学校就读。她待人谦和有礼,好像一位公主。当厄运降临时,她瞬间成为了一文不值的孤儿。在悲惨的生活中,仍然坚持了自我那公主般的气质。

萨拉的父亲克鲁上尉还在世的时候,常这样说他的女儿:“她老是坐着,把小鼻子埋在书本里。她不是读书;她是在狼吞虎咽地啃书,像一只小狼,而不是一个小女孩。她老是渴望把一本新书一口吞进去。”克鲁上尉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原先学的一篇课文——《窃读记》。在那篇课文中,作者林海音也将自我儿时读书的时候比喻成一匹饿狼。

而这本书中的小萨拉比当时的林海音还要小一些,她对书的渴望让人惊叹。她在看书时将头埋得很深,从中我看出来她期望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遗漏,将其中的资料一一了解透彻。作者在这段话中还用到了“啃”和“吞”这两个字,能够看出萨拉十分期望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明白新的东西,来丰富自我的知识。经过反复地读这段话,我还感受到了克鲁上尉对自我女儿的宠爱。

他期望自我心爱的女儿不要老是一动不动地坐着,而是应当多活动活动,从他后面的话语中我看出了他对萨拉喜欢看书的爱好感到的自豪与骄傲。

萨拉在她的父亲丧生后,不仅仅变成了任人差遣的佣人,还受尽虐待。她在遇到磨难时一向都坚持着自身的高傲、冷静和从容。当她的父亲遇难后,那样小的萨拉并没有流泪,而是在整理好心境后,开始应对新的生活。如果换做我,必须早就哭成泪人一样,在短时间内绝对不会研究到自我的未来。而这个比我还要小一些的孩子却能做到这样的镇定,好像一个大人一样。

我们应当向书中的小主人公萨拉学习那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富无娇气,贫有傲骨!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我终于读完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李暮译本),历时十天。

梭罗是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三十多岁时在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尔德镇的瓦尔登湖岸上,亲手建造了木屋,在那儿靠自己双手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本书便是对那两年多的时光的记录与总结。

第一章《经济》,梭罗从衣住行食方面讲了他的经济观——从简。就住而言,我还清晰地记着他的木屋——一间不大的带大窗而无窗帘的房子。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三脚桌、两把椅子、一个壁炉;室外有一给矮棚类的厨房。他的家具极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家具也是一种拖累。他还在这章中谈到了“慈善”。他认为人们对慈善有太多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正直和慈善是一个人必需的也是普通的。“他的善良不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过剩的、持久的,不仅没有任何的损耗,而且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提倡的是“一种将万恶隐藏起来的慈善”。

总的来说,这两年他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第二章,他审视“我生活的地方”,自问“我为何而活”。他生活的地方时清幽迷人、美丽和谐的,然而铁路使这些减分不少。它就是一条城市剥削当地的通道。从别的章节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生活的地方”。那儿飞禽走兽种类繁多,且极具灵性;那儿的村民勤俭淳朴但也有愚昧无知的一面;那儿还有好多还有好多了不起的人,如精通历法、演算的智慧内藏、真诚憨厚、孤独快乐的伐木人,又如那阅历丰富、健康快乐的隐居老太太,还如那充满智慧的猎人等等。

他大概可以用清醒从容不迫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文中大量出现“清醒”“从容”等字眼。“虚伪与困惑已被尊称为最健全的真理,而真实确实荒诞不经。”此番与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他的立场——清醒地活着,分辨虚伪和真实,不在甚或在困惑中。

第三章《阅读》,它十分犀利的道出“文盲”的定义: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只限于儿童读物或低级趣味的读者。这真让我脸红啊!多少年没碰这些思想性、建设性的读物了,除了课本、辅导书,该最多的还是那些无营养的言情小说。

读书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智慧积累、精神升华的过程。而所读之书不仅只限于有字之书,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世俗的《声音》,品味《种豆》的乐趣,与飞鸟山禽为邻,赏平静唯美的《湖》,与山野之人攀谈交友,那一个又不是在读一本获益无穷的无字之书呢!

很多人认为梭罗是《寂寞》孤单的,因为他周围并无人家。而梭罗并不这样认为,市场由不知名的人来参观他的小屋,尽管他不在好像他也不喜欢。他还可以看到不认识的人,他还把小松针、雨等周围事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对待,所以他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之这时会享受孤独的,孤独与距离、离群无关,他还坚信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

便有了下一章的《访客》。即使他隐居如此,还会有很多人不较路程、招待地来访问他。

《瓦尔登湖》讲湖?书中有两章特意写湖,而我却将湖一笔带过?瓦尔登湖的特点是近看绿色,远看蓝色,用水杯装起来看是透明的,冬天湖水结冰又是白色(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就能说明它特纯净)。我认为,它平静透明,正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拥有一颗宁静、纯洁的心灵活在这世界上。

我对那些叙事性、议论性的文字关注较多,也记录下许多文字来作为学习,但梭罗最想传达的精髓我不知又学到了几分,即拥有一颗宁静而纯洁的心灵,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学习主题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回“根”归“本”,我感触很大。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培训学习,我顿时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有一条光明大道在牵引着我前进!

我从教已经二十多年,从事语文教学也好多年了,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其中,我也不断学习,改变教学观念,也进行教改实验,大胆进行教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学习,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比传统教学也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是可喜的!可是,长时间以来,我总感觉语文教学成效还是不大,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教学上,一点都不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也费尽不小,许多老师都很纠结,这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语文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才能做到减负?

学习了主题阅读,我真是高兴,在我迷惘之时,有人为我指明了道路,语文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三大任务: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一切为了教学,学生会的老师不讲,课堂坚持“三不讲”“五个代”原则。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以读代讲、以述代讲、以议代讲,以写代讲,以演代讲。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这不是说,老师就可以不讲了,而是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课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学要求及任务,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可以根据情况,编一些课本剧,让学生表演,总之,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

体会文章的表达思想。加强朗读的指导,朗读对培养学生语感有特殊功能,而语感对于学好语文又有特殊功能。读不只是为了写,有时写也是为了读。但重要的是在读写中让孩子成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常常争论不休。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争论的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落于笔端。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可开采的策略还有许多,只有不断开掘,才会不断为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注入活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一些词语的用法,在学习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体会语言的优美,通过小练笔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我要从我做起,平时就要多做一些课件,上网查阅一些资料,为学生学习做好准备。阅读教学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我们语文老师的不断努力,要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今天我终于读完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李暮译本),历时十天。

梭罗是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三十多岁时在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尔德镇的瓦尔登湖岸上,亲手建造了木屋,在那儿靠自己双手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本书便是对那两年多的时光的记录与总结。

第一章《经济》,梭罗从衣住行食方面讲了他的经济观——从简。就住而言,我还清晰地记着他的木屋——一间不大的带大窗而无窗帘的房子。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三脚桌、两把椅子、一个壁炉;室外有一给矮棚类的厨房。他的家具极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家具也是一种拖累。他还在这章中谈到了“慈善”。他认为人们对慈善有太多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正直和慈善是一个人必需的也是普通的。“他的善良不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过剩的、持久的,不仅没有任何的损耗,而且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提倡的是“一种将万恶隐藏起来的慈善”。

总的来说,这两年他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第二章,他审视“我生活的地方”,自问“我为何而活”。他生活的地方时清幽迷人、美丽和谐的,然而铁路使这些减分不少。它就是一条城市剥削当地的通道。从别的章节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生活的地方”。那儿飞禽走兽种类繁多,且极具灵性;那儿的村民勤俭淳朴但也有愚昧无知的一面;那儿还有好多还有好多了不起的人,如精通历法、演算的智慧内藏、真诚憨厚、孤独快乐的伐木人,又如那阅历丰富、健康快乐的隐居老太太,还如那充满智慧的猎人等等。

他大概可以用清醒从容不迫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文中大量出现“清醒”“从容”等字眼。“虚伪与困惑已被尊称为最健全的真理,而真实确实荒诞不经。”此番与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他的立场——清醒地活着,分辨虚伪和真实,不在甚或在困惑中。

第三章《阅读》,它十分犀利的道出“文盲”的定义: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只限于儿童读物或低级趣味的读者。这真让我脸红啊!多少年没碰这些思想性、建设性的读物了,除了课本、辅导书,该最多的还是那些无营养的言情小说。

读书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智慧积累、精神升华的过程。而所读之书不仅只限于有字之书,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世俗的《声音》,品味《种豆》的乐趣,与飞鸟山禽为邻,赏平静唯美的《湖》,与山野之人攀谈交友,那一个又不是在读一本获益无穷的无字之书呢!

很多人认为梭罗是《寂寞》孤单的,因为他周围并无人家。而梭罗并不这样认为,市场由不知名的人来参观他的小屋,尽管他不在好像他也不喜欢。他还可以看到不认识的人,他还把小松针、雨等周围事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对待,所以他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之这时会享受孤独的,孤独与距离、离群无关,他还坚信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

便有了下一章的《访客》。即使他隐居如此,还会有很多人不较路程、招待地来访问他。

《瓦尔登湖》讲湖?书中有两章特意写湖,而我却将湖一笔带过?瓦尔登湖的特点是近看绿色,远看蓝色,用水杯装起来看是透明的,冬天湖水结冰又是白色(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就能说明它特纯净)。我认为,它平静透明,正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拥有一颗宁静、纯洁的心灵活在这世界上。

我对那些叙事性、议论性的文字关注较多,也记录下许多文字来作为学习,但梭罗最想传达的精髓我不知又学到了几分,即拥有一颗宁静而纯洁的心灵,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日,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此刻,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诫与提醒。

所以,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是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能够经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境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能够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

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职责。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完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能够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职责,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职责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明白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我的职责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职责,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当负有的职责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职责,是进取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职责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

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职责,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我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我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我,完善人格,加强职责,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世事无常,若相遇情深缘浅,忆往昔你侬我侬,再回首只叹十八春后物是人非,悔当初不明不白,不坚不恒,烙得如今肝肠寸断,思绪万千。真叫那一个半生缘一生情啊”。

这是刚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发的感想。但想着应该写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笔记,随笔,还是散文的方式,总想找个地方用某种形式记载自己的感想。

从人物说起,无视世钧,同情曼桢,理解曼璐,欣赏翠芝,最爱许叔惠。

虽然世钧是故事里的男主角,可总觉得他在书里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我感觉可有可无,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笔一墨都是为了承托曼桢。他的优柔寡断,她的坚决;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细腻;他的轻言放弃,她的执着。他不是不爱她,是爱得不够彻底。他不是没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没找到就听信旁言而放弃了,他不是没有等她,只是没有坚持到底。

他为她做了许多,可是真的没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学毕业,选择不继承家里的事业,在厂里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本该前途无量。况且他又有曼桢如此之好的恋人相伴,却因为父亲的病危和曼桢的失踪,然后放弃了原本坚持的一切,人生从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设定好的框架里;继承家里的产业,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最荒谬的是因为空虚和寂寞,和一个原本就不相爱,到最后也没爱过的人结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就是他这种懦弱,任人摆布,毫无个性的性格,让人无奈曼桢为什么爱上的偏偏是他。

曼桢像是冬天里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艳丽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苍古而清秀。曼桢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并没有绝色佳人的外貌,却实谷不华。她的气质至言不饰,一姿一态虽不是名门望族出身,但言行举止也有条有理。同情曼桢是因为她的命运如此坎坷和无助。姐姐出嫁后,家里一家5口人的开销都指望在她一个弱女子肩上。

她并没有抱怨自己的处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边至少还有世钧,可偏偏世钧并不完全懂她。她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着,和世钧的爱情对于她来说奢侈的,因为他们的见面更多的是在她从下班到去另一个地方上班的间隙里。可偏偏是因为她的独占枝头,让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亲的姐姐陷害,在被软禁的那几年里,她失去的并不是只有亲人和爱人,还有自由和尊严。唯独支撑她活下来的是一丝对于逃出这个牢笼的信念和对世钧的一丝期待。命运总是捉弄人,或者说这才是命,曼桢的宿命。偏偏她最后嫁的是自己当初最看不上,伤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么大的牺牲,也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力量比母爱更强大的了。

最后也走上了曼璐的轨迹,为了这个家,苟且的过着活着,失去了对爱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该拥有这样的悲剧,可为了生存又能怎么办呢。那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实叫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叹息。

大多数人在同情曼璐的时候,都会憎恨为什么她会有这样一个恶毒的姐姐,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许曼桢她们一家早已经饿死了。想起一句话,伟大光荣的一辈子会因为一个污点而毁掉你的所有荣誉和成果。无论曼桢曾经付出过多少,牺牲了多少,就因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背着“罪人”的名字一辈子,可又有多少人为曼璐考虑过呢。

她为了让这个家能开火,让弟弟妹妹能读上书,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去做舞女,这个时候又有谁同情她呢,又有谁帮她呢。没有,与其说是生存逼的,不如说是对于家人的责任逼的她不得不走这条不归路。设计陷害自己的亲妹妹,强迫和软禁她固然是错的,但是出发点是因为自己的私心,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为了维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桢,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过张爱玲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她罢了。她内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桢少。即使她是以让反面角色,一个让人讨厌的姐姐,但是谁又有资格去说她对她错呢。

刚开始是不喜欢翠芝的,因为觉得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没有太多的桥段,自然也无所谓。真正开始对她刮目相看是从她退婚开始。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气和决心做那样的事情是相当有魄力的。正是这种魄力,让人觉得原来她也是那么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暧昧总是断断续续,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于挑战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对和自己不爱的人的婚姻说了“不”,光凭这一点就足够欣赏她了。

即使后来还是和世钧结了婚成为了亲人,但是他们彼此之间或许从来没有有过爱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赖和陪伴,所以最后他们的关系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对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仿佛又将翠芝内心已经快熄灭十几年的火苗燃起,她还是放不下,她还是想证明,虽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他面前,她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以至于自己都没觉得异样,她和他单独吃饭时的畅谈让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动还是遗憾,是暧昧还是真爱,是过去还是未来,总之那段感情是让人羡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圆满的。

许叔惠,能言善辩,豁达幽默,英俊潇洒,但也优柔寡断,口是心非,缺一丝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碍于翠芝的门第背景而无果,最终离开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又偏偏找了一个富家女结婚,只不过征服了过后就又放手了,或许他只是想证明家庭背景不是问题,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可惜一切太晚,十几年的时光太长了,当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该做什么呢,人生至此繁华已看透,真要做什么早该在他们结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现在呢。只不过那么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没想过放下,他离开了,逃跑了,但最终发现还是要回来面对的,当再次见面时,他的内心又蠢蠢欲动了。

他那一句“我是说,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了。”多么委婉无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注定是悲催的,但是他们却不可怜,他们高傲潇洒,盛气凌人,却也会因为一个过路人,一段瞬间情而纠结一辈子,仿佛是自己在和自己纠缠着,谁不知道该放下,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该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谁不知道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样,人总是跟着内心的想法走的,我们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还是世钧和曼桢,他们都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爱的是谁,只不过他们都输给了自己罢了。

小说写的本就不是那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而是滚滚红尘世俗中的都可能经历的故事。曾经是最好的,曾经有过真爱,但终归于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间,才悔恨起错过一生的最爱。“世事人生之苍凉不在于过程,而在于回首的刹那。”半生的错,一生的惑,感慨原来造物可以这样弄人,渐渐让自己相信原来可以进入那样无孔不入的苍凉中。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或许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迹。

感情是通过感觉的积累,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种环境气氛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了我们,就像王家卫的台词一样,“一个事件+一个绕口的时间+一个无聊的事件”接着故事就开始了。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东西往往都因“缘和运”而变得奇妙。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又怕来不及。

千万不要放弃,永远不要,一旦放弃你就输了,坚持不一定能拥有,但是坚持至少不会骗自己,认定的事,认定了的人就应该执着的坚持,因为即使放下了,无论过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旧会勾起心中的欲望和真情,那种伤痛比坚持了得不到还要揪心。半生缘一生情,我愿在竹下攸亭等归人。

《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世事无常,若相遇情深缘浅,忆往昔你侬我侬,再回首只叹十八春后物是人非,悔当初不明不白,不坚不恒,烙得如今肝肠寸断,思绪万千。真叫那一个半生缘一生情啊”。

这是刚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发的感想。但想着应该写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笔记,随笔,还是散文的方式,总想找个地方用某种形式记载自己的感想。

从人物说起,无视世钧,同情曼桢,理解曼璐,欣赏翠芝,最爱许叔惠。

虽然世钧是故事里的男主角,可总觉得他在书里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我感觉可有可无,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笔一墨都是为了承托曼桢。他的优柔寡断,她的坚决;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细腻;他的轻言放弃,她的执着。他不是不爱她,是爱得不够彻底。他不是没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没找到就听信旁言而放弃了,他不是没有等她,只是没有坚持到底。

他为她做了许多,可是真的没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学毕业,选择不继承家里的事业,在厂里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本该前途无量。况且他又有曼桢如此之好的恋人相伴,却因为父亲的病危和曼桢的失踪,然后放弃了原本坚持的一切,人生从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设定好的框架里;继承家里的产业,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最荒谬的是因为空虚和寂寞,和一个原本就不相爱,到最后也没爱过的人结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就是他这种懦弱,任人摆布,毫无个性的性格,让人无奈曼桢为什么爱上的偏偏是他。

曼桢像是冬天里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艳丽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苍古而清秀。曼桢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并没有绝色佳人的外貌,却实谷不华。她的气质至言不饰,一姿一态虽不是名门望族出身,但言行举止也有条有理。同情曼桢是因为她的命运如此坎坷和无助。姐姐出嫁后,家里一家5口人的开销都指望在她一个弱女子肩上。

她并没有抱怨自己的处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边至少还有世钧,可偏偏世钧并不完全懂她。她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着,和世钧的爱情对于她来说奢侈的,因为他们的见面更多的是在她从下班到去另一个地方上班的间隙里。可偏偏是因为她的独占枝头,让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亲的姐姐陷害,在被软禁的那几年里,她失去的并不是只有亲人和爱人,还有自由和尊严。唯独支撑她活下来的是一丝对于逃出这个牢笼的信念和对世钧的一丝期待。命运总是捉弄人,或者说这才是命,曼桢的宿命。偏偏她最后嫁的是自己当初最看不上,伤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么大的牺牲,也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力量比母爱更强大的了。

最后也走上了曼璐的轨迹,为了这个家,苟且的过着活着,失去了对爱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该拥有这样的悲剧,可为了生存又能怎么办呢。那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实叫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叹息。

大多数人在同情曼璐的时候,都会憎恨为什么她会有这样一个恶毒的姐姐,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许曼桢她们一家早已经饿死了。想起一句话,伟大光荣的一辈子会因为一个污点而毁掉你的所有荣誉和成果。无论曼桢曾经付出过多少,牺牲了多少,就因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背着“罪人”的名字一辈子,可又有多少人为曼璐考虑过呢。

她为了让这个家能开火,让弟弟妹妹能读上书,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去做舞女,这个时候又有谁同情她呢,又有谁帮她呢。没有,与其说是生存逼的,不如说是对于家人的责任逼的她不得不走这条不归路。设计陷害自己的亲妹妹,强迫和软禁她固然是错的,但是出发点是因为自己的私心,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为了维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桢,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过张爱玲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她罢了。她内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桢少。即使她是以让反面角色,一个让人讨厌的姐姐,但是谁又有资格去说她对她错呢。

刚开始是不喜欢翠芝的,因为觉得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没有太多的桥段,自然也无所谓。真正开始对她刮目相看是从她退婚开始。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气和决心做那样的事情是相当有魄力的。正是这种魄力,让人觉得原来她也是那么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暧昧总是断断续续,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于挑战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对和自己不爱的人的婚姻说了“不”,光凭这一点就足够欣赏她了。

即使后来还是和世钧结了婚成为了亲人,但是他们彼此之间或许从来没有有过爱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赖和陪伴,所以最后他们的关系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对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仿佛又将翠芝内心已经快熄灭十几年的火苗燃起,她还是放不下,她还是想证明,虽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他面前,她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以至于自己都没觉得异样,她和他单独吃饭时的畅谈让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动还是遗憾,是暧昧还是真爱,是过去还是未来,总之那段感情是让人羡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圆满的。

许叔惠,能言善辩,豁达幽默,英俊潇洒,但也优柔寡断,口是心非,缺一丝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碍于翠芝的门第背景而无果,最终离开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又偏偏找了一个富家女结婚,只不过征服了过后就又放手了,或许他只是想证明家庭背景不是问题,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可惜一切太晚,十几年的时光太长了,当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该做什么呢,人生至此繁华已看透,真要做什么早该在他们结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现在呢。只不过那么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没想过放下,他离开了,逃跑了,但最终发现还是要回来面对的,当再次见面时,他的内心又蠢蠢欲动了。

他那一句“我是说,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了。”多么委婉无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注定是悲催的,但是他们却不可怜,他们高傲潇洒,盛气凌人,却也会因为一个过路人,一段瞬间情而纠结一辈子,仿佛是自己在和自己纠缠着,谁不知道该放下,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该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谁不知道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样,人总是跟着内心的想法走的,我们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还是世钧和曼桢,他们都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爱的是谁,只不过他们都输给了自己罢了。

小说写的本就不是那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而是滚滚红尘世俗中的都可能经历的故事。曾经是最好的,曾经有过真爱,但终归于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间,才悔恨起错过一生的最爱。“世事人生之苍凉不在于过程,而在于回首的刹那。”半生的错,一生的惑,感慨原来造物可以这样弄人,渐渐让自己相信原来可以进入那样无孔不入的苍凉中。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或许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迹。

感情是通过感觉的积累,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种环境气氛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了我们,就像王家卫的台词一样,“一个事件+一个绕口的时间+一个无聊的事件”接着故事就开始了。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东西往往都因“缘和运”而变得奇妙。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又怕来不及。

千万不要放弃,永远不要,一旦放弃你就输了,坚持不一定能拥有,但是坚持至少不会骗自己,认定的事,认定了的人就应该执着的坚持,因为即使放下了,无论过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旧会勾起心中的欲望和真情,那种伤痛比坚持了得不到还要揪心。半生缘一生情,我愿在竹下攸亭等归人。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21: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76009ce38fd300cd254ece434dd4ee6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11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艾青诗选》心得体会500字 艾青诗选读书心得体会(11篇).pdf

标签:诗选   心得体会   艾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