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稿》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8 22:04:10 阅读: 评论:0
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饰穷共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与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还有人编成“年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至于去猜迷详梦、比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
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寻。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极为严密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致煞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伟大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实,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
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原型;但从生活的素材到艺术的成品,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自然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作品“追踪蹑迹”地照实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B. 《红楼梦》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是因为小说真实到了“去尽夸饰”的地步
C.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逼真”。
D. 《红楼梦》的内容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甚至被认为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实录自传”,因为经过了曹雪芹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指出《红楼梦》艺术上的逼真自然,即作品内容就是生活本身。
B. 《三国演义》因为不当或过度的夸张而显得虚假,与《红楼梦》的逼真形成对比。
C. 某些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是“真人真事”的记录,作者以此证明《红楼梦》没有夸张。
D. 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除了对比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真”,是指曹雪芹采取了现实中的生活原型,却不拘泥于生活原型,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B. 《红楼梦》采用了艺术的虚构和夸张,而“饰穷其要”的夸张,不排斥“真”,却有助于突出事物本质。
C. 有的红学家进行索隐,说《红楼梦》是曹家的家谱;有的红学家进行考证,说《红楼梦》是历史的影射。
D. “实录自传”“比附史事”的红学家,被作家逼真自然的笔力迷惑了,尽力取消《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答案】
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作品‘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原文是“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红楼梦》的“逼真自然”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即作品内容就是生活本身”错误,原文是“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生活只是作品的创作基础。
B.“《三国演义》因为不当或过度的夸张而显得虚假”错误,原文是“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可见,作者并没有认为《三国演义》的夸张使用不当或过度,更未说其因为不当或过度的夸张而显得虚假。
C.“作者以此证明《红楼梦》没有夸张”错误,应是证明“《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且依据前文“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可知,如果夸张手法使用恰当,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是“小说家言”。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索隐”与“考证”说反了。原文是“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至于去猜迷详梦、比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实,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即“考证”派认为《红楼梦》是曹家的家谱,“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历史的影射。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论稿》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论稿》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