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8 23:40:45 阅读: 评论:0
基石
路遥
青刚山的高峡深谷中,锤声、钎声混合着巨火的爆炸声,日日夜夜地喧吼着。公路,像一条游龙,在陡峭峻险的峰仞间伸展盘奔。
中午,我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红岗公社民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检查工程进展的情况。
盛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我迎着一股股刺鼻的沥青味,在软颤颤的公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汗水把衣服全粘贴在身上,刺痒痒地难受。望着沟里清湛湛的流水,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但是,听见前面那一片火爆爆的锤钎声,我反而走得更快了。
等我赶到建桥工地时,民工们已去吃午饭。河边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料石。刚锉打过的新石茬子上,不知一些什么颗粒闪耀着银灿灿的光芒。我望了望架桥的地方:桥基全部挖好,第一层基石已铺设一大半了。我不禁啧啧称赞:“‘老虎营’真是名不虚传啊!”正想迈步去营指挥所,突然被一阵“叮叮咣咣”的锤钎声拉住了。我四下搜寻,连个人影也不见,不觉纳闷:是谁连午饭都不吃,在敲打什么?
我撵着传来的声音,走向一个小坡下。现在看见了:在远远的小河边,那棵乱石缝里长出的老柳树下,一个光着上身的人正在锉打一块石头。他聚精会神,连树阴移开了他一丈多远,都好像没有发觉似的,一股欢实地抡着锤儿。背上一串串的汗珠,就像新石茬上那些颗粒一样,在闪闪发光。
站在离他十来步的地方——不打扰他的工作。看清了:这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稍有点驼背,被太阳晒卷起一层层皮鳞、黑黧黧的,花白的头发,让汗水浸拧成一些小绳捻。那握钎的胳膊肘上,亮晶晶的汗珠一滴一滴滚落下来,浸湿了地上一小摊石末末,随着锤钎的起落,他面前的石头上,冒起了一股股白烟……不一会儿,他放下锤钎,拿起铁方尺子仔细量了量那块石头,然后,又挺起腰板左顾右盼地看了一又一遍。那神态呀,就像绣花姑娘端详着自己的刺绣品一样,完全陶醉在无比的甜蜜中。我的心头一热,不由自主地走近他。老人发现了他面前出现的倒影,蓦地一回头!我不觉一怔:在他那张皱纹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睛,深深地陷进眼眶内。他用右手摸了一把汗渍渍的脸,侧着身子问:“哪里来的?”
“工程指挥部。”
“哦,小伙子,过来树下歇会儿。”他漫不经心地说完后,仍回过头去,操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敲起来。
我踌躇了一下,绕过去蹲在了他的对面。啊,刹那间,我吃惊得几乎要跳起来——老头握钎的左手,只有三个指头!那无名指和小拇指处,只有一块红纷纷的疤。三个握钎的指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显得格外粗糙、壮实。
“大伯……”我忍不住叫出声来。
“什么事?”他用那只深邃的眼睛看着我。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结巴地问:“这叫什么石头?这石头硬吗?”
“碇石,石头硬。”
“您打的这块石头是桥上哪个部位?”
“基石。”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旱烟锅,点着“吧嗒”起来。我细细地观察了那块基石:它有两尺见方,蓝里透黑的切面上,锉刻下整齐美观的几何图案,每一条锉纹都像墨线打过去一样笔直……谁能想到,这活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啊!我想很快知道这个人物的一切,便问他:“大伯,您什么时候成了残废的?”
“受伤吗?早啦。”说完这句话,他又拿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打了起来,一锤子一股白烟。“喂,小,以后不准你说我是残废!”
看来这是一个不爱表白自己的人,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他的工作上。然而正是这一点,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
我就对他说:“大伯,咱们一块回去吃午饭吧!”
他抬起头来,手里还摇晃着锤钎,对我说:“我的饭一会儿有人带来,你快去吃吧!”从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
在指挥部,我问起那个老头的情况,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峰告诉我,老人叫宁国钢,从小失去父母。他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眼,在解放战争中,左手失去了两根指头。解放后来到大队水库工地,练成了顶呱呱的石匠。听说修备战路,第一个来公社集合。
一个月后,十六号桥梁胜利竣工了,我跟随指挥部祝贺团参加通车典礼。人群里,我找到副书记高峰,问:“宁大伯呢?”他说:“到关键工程长流河桥梁准备基石去了。”
我伫立在大桥上,向着东方极目远眺——青山无边沿,大路望不断。一个强烈的感想在脑海中形成:宁国钢,不正是革命大道上的长桥上,一块比钢铁还坚硬的基石吗?而这样的革命基石,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何止千千万万!
(原载于1973年5月23日延川《山花》第15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盛夏炎热的天气,锤钎声混着爆炸声,通过环境描写,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铺叙了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B. 对主人公宁国钢形象的塑造,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宁国钢鲜明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C. 小说中对宁国钢的认识了解,以第一人称角度来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
D. 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峰对宁国钢的介绍,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形象,是对正面描写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加深了“我”对宁大伯的印象。
8. 多次描写“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有什么用意?
9. 怎样理解“宁国钢,不正是革命大道上的长桥上,一块比钢铁还坚硬的基石吗”的深刻含意?
【答案】
7. B .“心理描写”说法有误。原文中并没有过多使用心理描写,而且为数不多的几处“我的心头一热”“一个强烈的感想在脑海中形成”等都是“我”的心理,并非主人公宁国钢的。
8. ①抓住人物形象特点,在人物对话、事件叙述中穿插描写,层层推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②赞扬宁国钢的精神,虽然身有残疾,却不甘居人后,以超常的毅力、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9.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②宁国钢是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中奋斗者的典范代表。③人民的奋斗及奉献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牢固“基石”。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基石》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基石》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