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优秀7篇(高二生物必修三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6-19 18:23:46 阅读: 评论:0

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t7t8美文号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到您,就是t7t8美文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篇一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篇三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篇四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必修三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五

1、人体内水的来源:

饮水:成人1300ml/24h

食物:成人900ml/24h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

代谢:成人300ml/24h

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

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以表层蒸发水汽形式(指无明显出汗情况下)。

肺: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肠: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

3、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XX

⑴、抗利尿激素(升压素):

①、化学本质:肽

②、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调节水盐代谢,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⑵、醛固Xx:

①、化学本质:盐皮质类固醇。

②、分泌器官:肾上腺皮质。

③、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吸Na+,排K+

4、Na+平衡:

来源:主要是食盐。

吸收: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少数随汗液和粪便排出。

特点:排出量几乎与摄入量相等。

5、K+平衡:

来源:食物(茎杆类:如芹菜);

吸收:消化道(可以吸收绝大部分)(未吸收部分随粪便排出)

排出: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

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6、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⑴、K+:在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中含量相对稳定,血钾(血清中的K+)含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指标。

⑵、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具有决定性作用;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兴奋性;维持正常心率。

(血钾过低,心肌自动节律性异常,心率失常。)

⑶、Na+:维持细胞外渗透压及正常血压、心率。

大量缺Na+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篇六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识点 篇七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

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

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

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18: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662dceee4fc1e502af8f4749066745f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优秀7篇(高二生物必修三前三章知识点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优秀7篇(高二生物必修三前三章知识点总结).pdf

标签:知识点   高二   生物   优秀   前三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