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杜甫《云山》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 唐 · 王维原文诗中描写了空山

更新时间:2023-06-10 04:07:58 阅读: 评论:0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节选)① 李白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②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云山③ 杜甫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神交④作赋客,力尽望乡台。 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 白鸥元水宿,何事有余哀。 【注】①写于公元756年,屏风叠,在江西庐山下。②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③写于公元760年作者寓居四川成都时。④神交:梦魂相交会。形容思慕深切。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诗体现了时间的变化,诗人先写过往之经历,再写此时心绪,最后写未来期许。 B.杜诗体现了空间的转换,诗人身在蜀地遥望京师,京师音断故而详叙蜀地之漂泊。 C.这两首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都有“鸥”这一意象,但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 D.李诗换韵恰切,杜诗对仗工稳,这两首诗共同展现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美感。 16.这两首诗都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诗人对战乱时局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C C项,“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错误。李白和黄庭坚的诗歌尾联,都运用“鸥”这一意象,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情感。 16.①两人都表现了对时局的关心。李诗首联“割鸿沟”“扫秋叶”写出了叛军侵占地方之广和为害之烈;杜甫对云山而望京师,体现了对朝廷的关心。②李诗还隐含着激愤、洒脱的矛盾心境。“吾非济代人”使用反语,表现渴望济世却怀才不遇;尾联又表现出远离时局、心向自由的旷放。③杜诗重在表现自己寓居蜀地,漂泊孤苦而又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李诗第1、2句以比喻写出时局的变化,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之情;第3、4句表面上写自己没有才华无法济世,实则使用反语,表现自己内心的不平;最后两句是写自己想要远离时局,过自由放达生活的隐逸情怀。杜诗写自己与京师音信全断、作客蜀地思念故乡,这都与时局战乱有关;诗人既挂念京师(朝廷)又心系亲友,表现出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4:0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603d88e947b70fd09d420735c733e6e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杜甫《云山》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 唐 · 王维原文诗中描写了空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杜甫《云山》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 唐 · 王维原文诗中描写了空山.pdf

标签:庐山   山居   判官   杜甫   屏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