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06-17 05:08:50 阅读: 评论:0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t7t8美文号整理的5篇《国学的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国学的论文 篇一

引言

从相关研究发现,早期时候,国学与古代文学没有比较明显的进行区分,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才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通过学科史、研究史和学术史三个方面,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从而推动国学与古代文学不断发展。

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

从学科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解,需要先从学科属性方面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以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区分和识别。一般情况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会给学科带来一定影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国学”最早是在文化转型时期产生的,与“西学”有着一定区别,因此,在众多文人学者发挥相关谈论之后,这次国学思潮成为我国文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开端。但是,在众多研究和各种学说中,“国学”仍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对“国学”各种解释的不断发展,它给文学研究者带来极大影响,在探讨相关原理、寻求相关解决方法等情况下,出现了“学术”,因此,相关探讨和理论都被称作是“国学”。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

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宇学、版本学、辨伪学、口录学、训话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口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口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见,从研究史来看国学与古代文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使国学与古代文学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研究体系。

三、从学术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的学术史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古代文学中得到了证实。其中,宋学和宋代文学观念的关系,是国学与古代文学相互渗透的典型代表;二是,国学学术史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凸显文学家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使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研究古代文学的文学成就;三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必须客观、公正,才能对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对国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有更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学科史、研究史和学术史三个方面,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可以对前人的思想、著作等有更深刻的诊释,通过两者的相互渗透、学习和交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

国学的论文 篇二

摘要: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国学教育在开启智慧、教化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践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即单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学生真正汲取到国学的营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平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仅仅能使学生达到“知”,而要想使学生把国学经典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受益终生,还需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美德的真、善、美,使学生动真“情”。为此,教师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诸如利用班会、队会、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剧目、举办《论语》、《孝经》等文化讲座等等;精选“三字经”、“古诗”等多首歌曲,精心编排动作,让学生边唱国学边表演;创设“国学剧场”,并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学生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组织国学情景表演,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国学内容,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岭市章汉小学校举行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的中队观摩课,陶冶了队员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爱”,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国学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国学经典的内涵。

四、注重常规评价,使学生“动”起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继承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将国学中的美好品德发扬并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宣扬高尚的、鞭挞低俗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送给学生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增强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从而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自觉用“道德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努力践行国学经典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这样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和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熏陶“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为实施国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用国学经典为学生的生命涂抹纯正、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玫。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浅探[J]。山东教育,2008(6)。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国学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教育部颁布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虚、信仰缺失等严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再次掀起高潮。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生思考的主张和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启迪,乃是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l世纪的中国人。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国学的论文 篇四

摘要:

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习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4]崔国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国学的论文 篇五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国学经典;人文素养;中学生;教学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高考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习之中,关于中学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注重对于应试要求的学习。一些教师将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作文类型进行归纳之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写作模板,学生只要按照这种模板写作,写作成绩一般不很很差,这样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之后,这样的民族也不可能再独立存在,必将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因此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主要还是在于其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一些不同与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例如,西班牙人就需要显著的斗牛文化,这一显著特征使得这个民族与世界文明之中。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才能不断显现出我们民族的精气神。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对于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不感兴趣,这样很难形成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氛围,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注重考点的学习,对于这种相对比较“虚”的学习不能有效开展。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都有代表大声疾呼,我们的中小学生正在受到社会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没有底蕴,没有思想的机械人才,急需有专门的课程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本研究针对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经整理发现,其中的文言文数量为31,诗词数量为75,高中阶段,文言文数量为28,诗词数量为28,同时本研究还针对现代的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现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面相对较窄,对于古文的阅读、我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阅读几乎为零。这种教材对于国学经典文章的节选较少加之现代学生主动在课外时间阅读国学经典的动力不足,造成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

3、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现在学校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缺失,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有时甚至将品读国学经典当成一种虚度时光的表现,这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本研究立足增加国学课程及国学文章的晨读时间,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做法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国学课程的开设只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始,一种素养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开设国学课,增加晨读中国学朗读的时间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自我塑造人文精神的一种习惯培养,只有逐步形成这种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学生抽出时间学习相关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4、对策和建议

4.1添加国学课程,增加晨读的国学朗读时间:

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至少每周一次,所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鉴《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有中学的语文教师担任相关的课程教授任务。同时在早晨的自读时间,适当增加这些著作的朗读时间,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国学的时间和空间。

4.2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于上述的三本著作都属于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很多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将这三本著作中融入相关的故事讲解,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句、段落。

4.3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先易后难,不能拔苗助长,三本国学经典可以从最为简单的《三字经》开始,以故事情景带动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第二步进行《弟子规》的自学阶段,这本著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引导的教学模式,最后一步进行《论语》的学习。

4.4将国学学习比赛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学习需要有氛围的营造,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本校每年举办相关的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可以将国学朗读比赛融入其中,将比赛的激励作用引入到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在国学朗读比赛期间,学生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的氛围将进一步提升。

4.5经常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国学学习的看法:

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一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查找主要还是需要学生对其学习之后的一种意见反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或者个别交流,增加学生对于这一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梳理相关的意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课程进一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5、结束语

本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然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本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只是国学经典学习的开始,需要不断听取学生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对于学习国学经典的习惯形成,将学习国学经典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晓燕。回顾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国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2(03):153-154.

[2]顾国新,姚华等,基于国学经典的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15,12(03):76-77.

上面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国学的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05: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5df12d95e9f699060c167abd76b02f7d.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作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国学的论文优秀5篇作文).pdf

标签:国学   优秀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