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认识内能教学反思优秀6篇(认识内能教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17 09:41:17 阅读: 评论:0

初三物理教学反思 篇一

中学物理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过去我们采用的老教材中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实验很少。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有一个凸出的特点,就是探究性实验特别多,一些过去是验证性实验的现在也改为了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到的锻炼有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所以,在新课程中增加探究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学期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探究活动”课,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精心备课,注意新老教材的差异

有些实验,看上去内容和老教材差不多,而实际上教学的侧重点已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十分注意新老教材的差异,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切莫一不留心,就犯了“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例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最后得出欧姆定律的结论是通过U—I图像得出的,这样安排更具体,更直观。这与老教材中的安排不同的。在欧姆定律的应用一节中,探究如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老教材是讲和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一样,用“伏安法”也能测出小灯泡的电阻,而不研究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新教材是要测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比较它们的阻值是否相同,同时探究电阻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安排使得实验探究活动更贴近生活。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据处理和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有所不同,不能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求出小灯泡的电阻。这在备课时如果没有注意,就很容易犯科学性的错误。

二、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

物理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这和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而新课程物理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切不可图省事包办代替,把探究活动变成演示实验,或者直接就把结果告诉学生,使探究活动又变成了验证实验,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例如探究活动“估测人的功率”本来是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一种可行的办法,然后再亲身实践,测出自己功率,而有的教师由于担心课堂时间紧,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一些同学没有弄明白就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跳台阶,而在测功率的过程中,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当一部分学生提出没有手表计时,教师出于好心就帮着给他们计时,结果有部分同学只记得上课跳了台阶,却不知为什么跳台阶。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探究活动,而实际上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又不能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实践,探究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末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三、做好探究活动结束后的归纳总结工作

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加强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收集记录、分析和处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推理、概括和总结等思维方法,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重点之一,这种能力的增强将使学生受益终身。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运算进行推理的,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做出物理结论。要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的所说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和推理。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在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哪些思维方法?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极低。这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指导还比较欠缺。应该看到,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有的来自教师和学生观念方面,有的则是技术和经验不足造成的。例如: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探究性实验不够重视,甚至将探究活动改为演示实验;由于对新课程中探究活动的教学缺乏经验,加上课前准备不足,导致探究活动不能有效的进行;有的学生因受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探究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消极被动,敷衍了事,致使探究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还有一些探究活动由于学校实验器材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开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内能教学反思 篇二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了,这与学生在7年级学过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系,到了9年级学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内能,那么物体的内能再多也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环境保护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

(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

(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学生放录像显示他们的监测过程并进行同步讲解,监测过程略。

大气小组的同学带大家分析监测结果,实物投影显示监测结果如下:(略)

学生介绍:国家规定天津市应达到II级标准,如SO2应在0.15mg/m3以下,从监测结果看,SO2与TSP都没达到II级标准,而是III级,再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TSP标准相比差别更大。说明天津市大气污染较严重。这三项指标每天都发布在《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

老师讲述:大气小组同学们的走访很成功,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天津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我们再来看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初期状况又是如何呢?

放录像显示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四目市哮喘事件。

提问:这段录像反映了什么?

(答:大气污染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瘤等。)

继续引导提问,我们从深层次考虑一下,还反映了一个较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答:日本当年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老师讲述:对。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个教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了。

如果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又遇上无风多雾的天气,污染物不易散开,则会引起很多人发病,这就是急性中毒。大气中污染物一般浓度很低,这些低浓度的污染物长期持续地进入入体,就会使人很长时间以后表现出疾病症状,这就是慢性中毒。

问: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哪个危害更严重?

(答:慢性中毒。)

老师讲述:对,慢性中毒由于潜伏期长不易被人所发现,因此危害更严重。

问:通过调查,大家还知道有什么危害?

(答:致癌。)

对,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在燃烧的煤碳、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问:为何大气污染危害这么严重?请大家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考虑一下。

(答:略)

讲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但要排出废气还会排出废水,我们来研究一下水污染的危害。

水体被污染后,会对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演示试验:被Hg污染了的水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

(演示过程略)

提问:Hg对水蚤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毒害作用。)

讲述:对。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我们天津人守着自己的母亲河却喝着菜河水,由于水污染过去只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水俣病?现在已出现在我国松花江地区……人若食用了被Hg污染的水中生物会有哪些危害呢?我们来看一段调查水体污染的同学们收集来的录像资料:世界闻名的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

(录像内容:略)

问:录像反映的危害有哪些?

(答: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对,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老师进一步用书上图9—13为例来说明生物的富集作用。

(略)

讲述:大家从电视画面上可能见过赤潮现象,赤潮的形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来研究一下富营养化的危害。

老师先放从环保局收集来的录像(发生在近海海域的赤潮现象),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什么是富营养化?

2.水体中过量的N、P来源?

3、什么是“水华”、“赤潮”?

4.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1、3、4略)(答2: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作业:调查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环境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②大气污染的危害

③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水污染的危害

①重金属的危害

②富营养化的危害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反思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 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反思 篇五

10月10日---14日我参加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听课活动,现将听课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讲课的课题是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共有23位教师讲课。我有幸听到了其中8位教师的课,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首先各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流畅。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巧妙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市级学校的老师知识储备厚重扎实,课件设计大气,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令我感到震惊也自叹不如的是黄墩中学的朱世山老师的课。这是一位来自山区的男教师。课前准备周密全面可谓是滴水不漏,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师生交流沟通融洽和谐,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而且实验设计的简单易操作,学生做起来轻松自如,师生交流频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下课时学生与老师依依不舍。朱老师的课堂激励语言;朱老师的激情澎湃;朱老师的课堂结束语都是我今后努力与学习的榜样。另外莒县的两位老师实验器材规范大气,语言标准流畅,课堂驾驭能力也很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他们的严谨,学习他们的激情,学习他们的风趣幽默,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争取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反思 篇六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必须先要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调试好每一个试验,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实验的隐含及外延。并能从实验中挖掘出精髓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在这一学年中,我经常研究别人的案例,并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批判的运用,效果较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认识内能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09:4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5d02b52480f160318e4c883dc4442c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认识内能教学反思优秀6篇(认识内能教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认识内能教学反思优秀6篇(认识内能教学教案).pdf

标签:内能   教案   优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