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刻意练习》读后感1你有没想过每天坚持早起写作,1000天后会是怎样子呢?《刻意练习》作者Scallers告诉了我们。他从2014年1月开始写作,连续写了1000天,完成了100多万字的输出。作者总结1000天的实践提出“N阶持续行动者”的概念。
一阶行动者:一般坚持10天就想放弃了,需要动力支持自己。无论是早起还是坚持健身,都需要执行力。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是可以成功完成100天的持续行动,二阶段的时候其实已经形成一种惯性模式,不需要再去强迫自己早起或者习惯去做某事,但行动的结果需要我们去反思的。
三阶行动者:一件事情可以不间断地坚持1000天之后,就是所谓的三阶行动者了。1000天也就是接近3年的时间,这时候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做事风格了。需要思考的是突破和创新。不让“成就你的东西也限制你”,需要不断地调整策略。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只是教我们如何把一件事通过反复练习做到极致。确实作者也有这么做了,但在大学期间,我们都在迷茫阶段的时候,就有这个视野,而且初衷并不是为了名利,只是想去做这件事。然而也真的做到了。
这本书没有所谓的干货,没有写文章要注意的事项,没有吸引人的标题的几大招数,或者爆款文的写作方法。唯一的技巧就是持续行动。《刻意练习》描述了自我成长路上的心理历程,不进步的背后只是没到位的执行力,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成长,怎样投资自己,扩宽视野。
刻意练习,听起来是很容易懂的概念。刻意练习意味着持续行动。“行动”是一个“主动发起,投入资源,外界交互,内部梳理,产出结果”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做我们决定了的事情,也需要跟外界产生联系(比如文章的反馈),真正要面对的还是自己的内心,要有充足的信心和定力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花的时间的一个积累成果。
在刻意练习中会遇到什么阻碍呢?
1、没有得到强即时反馈,就退缩。
2、因为没有成就感,就不持续做事情。
3、用单一变量去思考事情。
现在我们写文章都会很关注的事情就阅读量,如果只有少之可能的几个阅读量,那我们就会失望。感到挫败。然而持续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点,读后感是主动发起,竟然是我们主动要去做这件事,别人的反馈对于我们真的那么重要吗?它是我们写作路程的指南针吗?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反馈才可以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时,本身就把主动权交到别人的手上。就像作者所说,真正的安全感只能由内找寻。需要靠外在的反馈来支撑本身就是一种放弃。
成就感是一种驱动力。找到成就感确实可以驱动我们向前,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因为我们需要依附这个才能走下去。当我们要决定做一件事情时候,一定是我们内在有强大的决心,而不是我做了,别人会觉得我很厉害。
在行动之前,很多人会担心自己坚持不了,或者担心有其他安排阻碍到了这个计划。但其实当你真正做起来,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不要用单一变量去思考事情,成为不行动的借口。
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是成长的双翼
作者从两个视角来解读系统。黑盒视角和白盒视角。黑盒是你使用一项功能,会用但不知道其中原理。内部对你来说是黑色的。白盒是你知道功能逻辑和其中原理,内部对你来说是可见的。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用好我们的发力点。用持续行动的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持续行动是一种执行力。著名作家树上春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步1小时。有人问他不想跑的时候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就是今天不想跑,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步者的'思维方式。
《刻意练习》读后感2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有一个十分特别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7天精通》等等,也正是表明了很多人浮躁和焦虑的状态。
很可惜,这样特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伏尔泰
常识并不常见。
有句话叫做”,有些人常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得浑浑噩噩。
解读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时候经常用这句话。认真想想,那时候是想表达”。
没改变是很正常的。
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
如果人人随随便便看几篇文章,然后一夜醒来都成为设计大师了,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可怕吗?
常识并不常见。
我们熟知这些所谓的”,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来都没有长时间的实践过这些”。而是期待能有某种神秘的秘诀,让我们跨过这些努力的阶段。
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练习时间最长的人。
仔细想想,除了工作那种自动完成之外,我们给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时间去刻意练习,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365个小时,要想达到所谓的”(被证实是错误的),也需要PeterDrucker,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头脑还保持清醒的时候,虽然不能出门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但是他邀请想要咨询他问题的人来他家里。
这些人包括国家总统、总理、CEO,来与他共共度周末。
在每次周五开聚会开始的时候,他都会对在场的人说这样一段话:
希望大家在下周的聚会上也有着一些改变。
《刻意练习》读后感3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兴今天又抢了一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我针对最近的学习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畅销书《一万小时理论》,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达到卓越和杰出人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万小时,而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于,我在这件事里也付出了长时间,很多的努力,为什么看那个人好像花费的时间并不多,精力也不大,为什么他的成绩就要比我的好?这本书就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易经》里讲: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你每天只是重复读一小段内容,可能就会对其中一小段内容有点儿印象。但是咱们七天重复学习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一个小的关注点的过程当中,慢慢累积,扩大这个关注点。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这个大学生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实际上每一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专注的能力都需要训练,当你开始执行计划的开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见,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专注地练习,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炼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员、杰出棋手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能够不通过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通过我们自己读经典,通过孩子读经典,我们实际上可以观察,很多人很难达到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读经典过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们经典学习,把每一个经典的内容分成一个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讲座有位老师也分析了三体工作法。三体工作法我印象当中,好像是15分钟休息5分钟还是25分钟休息5分钟,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当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时,从我们专注程度上来看,就可以检测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可执行,是不是能够执行。如果我们十分钟达不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五分钟开始,或者从一分钟开始。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13: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5a262434c4ef61399e0d069c7aba2e2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刻意练习》读后感(刻意训练读后总结简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刻意练习》读后感(刻意训练读后总结简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