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
更新时间:2023-06-28 22:39:43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文化样态。较之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地位独特,是其他民族家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家训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也称家诫、家规,族规、族训等等,主要是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的训示教诲。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类:一是由族长或家长撰写、制定,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族训或家教文献;二是对家人子弟进行的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教化活动实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彼此为用。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家训既是居家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家训教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的《保训》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从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教导语录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
家训包括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其中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仅就文献形式的家训文化而言,按照内容就可以分为家训专篇、诗词歌诀、家训书札、谱牒家训,家礼家仪等;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就有民居建筑、庭院设计、雕塑石刻、楹联匾额等。虽然传统家训内容极其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展开。就睦亲治家而言,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就为人处世而言,大致包含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救难怜贫、体恤下人的人道思想,中和为贵、文明谦恭的修养理念,近善远佞、慎择交游的交友之道,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的和谐意识。就教子立身而言,主要包括涵养爱心、励志勉学、洁身自好、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等规范和教化内容。
(摘编自陈延斌、陈姝瑾《中国传统家文化:地位,内涵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比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长老训教是后世家训的直接泉源。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休,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探寻的。
多元主体在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中起主导、引领作用。父母、文人学者、政治家、封建帝王等多元主体,对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诞生、发展和繁荣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家训文化的建构传承中,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家长对晚辈立德、治学、齐家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在周公的《姬旦家训》、孔子的《庭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已经得到明证,而在家族中,往往是最有影响的人物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他们在家族中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使得他们对家训文化的建构、发展的作用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家族和某一个历史时期,而可能是其所活动的某个地区甚至是全国,这样的影响可以延续数代而经久不衰。此外,中国古代帝王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也有许多成文的家训流传下来。据史料记载,康熙口谕、雍正帝亲订的《圣谕广训》曾颁行全国,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化的教科书。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具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依旧具有生命力,流传甚广。
以书面或者口耳相传的方式扩大了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家训的载体既有书面形式的,也有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名言警句、家教故事。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就是在以口头训诫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反映原始社会长老训诫内容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种口耳相传的家训传播方式在教育领域尚没有普及,文盲比例较高的中国古代社会,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书面为载体的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这种家训形式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加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推动得以广泛传播。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家训内容浅显易懂,形式灵活多样,多采取押韵对偶的句式书写而成,近于口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和治家指南,也为家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形式上的保证。比如“孟母三迁”“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等古训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入人心,有利于传播。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所传递的精神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样的一致性使得家训文化得到封建王权的支持,同时也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内容的一致。古代的文化精英把家庭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他们直接或间接撰写家训,参与或主导家训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和精神血脉植入家训文化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家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家训文化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凌皓、姬天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特质及现代价值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B.每个家庭都有家训,普通百姓的家训是言传身教,而硕儒士绅则只会以文本传承家训。
C.传统家训资料浩繁,内容丰富,作者阶层分布广,这说明家训文化曾盛行于传统社会。
D.《圣谕广训》能够成为当时的全民教科书开流传至今,原因是其借助了行政手段推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民居建筑、楹联匾额等属于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
B.作为父母,周公、颜之推能率先垂范,在立德、治学等方面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做示范。
C.在家训文化构建中,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D.在教育普及、文盲比例大幅降低的当代社会,家训的传播不再需要口耳相传的方式。
3.下列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的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的内容侧重占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家训的内涵与外延,材料二侧重阐述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
B.从结构上看,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一分式,首段都提出了观点并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式结构行文。
C.在谈到家训历史悠久时,材料一意在阐述家训在发展流传讨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特点,材料二则为了引出原因分析。
D.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运用上有所不同,相较于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材料一则侧重于讲道理,条分缕析。
4.请根据材料一第二、四段内容,简要地给家训下一个定义。(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一谈在当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有效途径。(4分)
答
1.C(A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分析不当,原文是“较之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地位独特,是其他民族家文化所无法比拟的”。B项,“普通百姓的家训是言传身教,而硕儒士绅则只会以文本传承家训”说法绝对,原文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意思是家训有两种主要呈现形式,并未在主体上加以区分对应。D项,“原因是其借助了行政手段推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康熙口谕、雍正帝亲订的《圣谕广训》曾颁行全国,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化的教科书。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具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依旧具有生命力,流传甚广”可知《圣谕广训》在当时的普及,行政手段是重要原因,但流传至今是其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
2.D(“在……的当代社会,家训的传播不再需要口耳相传的方式”说法绝对。古代社会由于文化程度制约,民众传播与接受家训文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口耳相传的方式,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今天不需要这种方式。此外,材料一第二段还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既是言传身教的,就需要口耳相传,不分古今)
3.B(“首段都提出了观点并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分析错误。两则材料的首段都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没有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材料一首段概述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特点与优势,为的是引出下文所谈家训文化;材料二首段论述中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努力探寻的,起到引出主体部分论述的作用)
4.示例:家训是包含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的由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进行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的训示教诲。(符合下定义的格式“家训是……的训示教诲”1分,“包含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l分,“由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进行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等”2分)
5.①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父母言传身教,传承家训文化;学校在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政府通过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城市活动,弘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②修复、保护物质形态的家训载体。学术界主动收集整理家训书札、谱牒家训,修复雕塑石刻、楹联匾额等家训文化遗存。③综合使用传统与现代传播手段。文化部门在继承传统的书面及口耳相传方式之外,积极运用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形成弘扬家训文化的浓郁氛围。④继承并丰富古代家训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同时,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精神,做到与时俱进。(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