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3篇) 航天精神讲座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6-28 21:55:23 阅读: 评论:0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什么样的观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篇一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和指示精神,组建科普队伍工作,打造科普传播阵地,完善科普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普工作的扎实开展。

公式少一点,趣味多一点

一朵颜色鲜艳的花朵在雪白色的“隔热板”上显得可怜娇羞,当306所科研人员举起喷枪在白板底部加热,大家的心被揪起。丁烷火焰高达1200℃,而鲜花却出奇得安然无恙,科普小分队成员介绍,这块耐温隔热性极佳的白色隔热板正是306所制备的气凝胶隔热板。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一共应用了两种气凝胶材料,分别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环境。”科研人员介绍,“306所研发的气凝胶在密度、耐温性能和隔热性能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在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有应用”。

同样是刚才这朵有惊无险的花朵,成了另一个让人惊叹的实验的主角担当,用她轻如蝉翼的花蕊托起一块如果冻状的气凝胶,花蕊托着气凝胶可随风摇曳,花瓣纤毫未损。据306所科研人员介绍,“气凝胶内部的空气含量可达99%以上,因此气凝胶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轻的固体”,这是气凝胶的又一个特性。

如何针对气凝胶“轻”的特性进行展示呢?“科普小分队”成员们讨论,可以借用“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一苇渡江本意是指人的水平境界高,小小芦苇也能用得出神入化,但在这里用气凝胶代指达摩,以花瓣代替芦苇,以此展现气凝胶材料“极致的轻”。

“航天科普要结合航天工作特点,在严谨的科学表达与受众的理解习惯间找到契合点,尽力避免科普宣传中“公式多、观众少”的尴尬,要做既有热闹也有门道的航天科普,想要做好科普工作,内心要秉持‘一苇渡江’追求。”这是科普小分队成员们心中不约而同的奋斗目标。

科普,点燃创新的火种

在航天领域,306所是中国航天科工重点发展的材料研究所,长期走在国家新材料研制的最前沿。

在306所党委的筑巢引凤、广纳贤才和正确引领,一支富有思想火花和激情的“科普小分队”应运而生。团队成员们多为中国各大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其中,年轻党员占了大多数,他们身上不仅有年轻人拼搏和坚韧,更有新时代年轻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们腾出时间精力把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了推动306所科普工作的“桥头堡”,同时也为中国航天点燃了一抹“科普亮色”。

在各类科普活动中,306所的年轻党员热情洋溢,航天科工材料领域的老党员更是游刃有余。中国航天科工材料领域首席专家裴雨辰受北京广播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航天器的蝉衣》,现场解说细致、演示生动,视频在各平台浏览量破百万。

在__年中央美院与伦敦设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中,306所的作品《凝固的蓝烟》受邀参展,完成了一次航天科技与展览艺术的跨界合作。

“我们的稿件《高模量碳纤维的“铮铮铁骨”》在新华网的科普频道刊发了!”“能上央媒真是意外的惊喜啊”“转发、点赞、点在看,一键三联动起来”,306所通讯员群里因为一篇被新华网科普频道青睐的稿件欢呼雀跃起来,能把更多航天领域的科普知识写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们感受到“材料改变生活”“航天保家卫国”的魅力,是这支科普小分队最朴实也最华丽的梦想。

直播授课、制作音频栏目、参加展览、央媒宣传……慢慢地,科研人员普及科学知识,航天知识不再高居神坛、遥不可攀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科普知识在一场场实验中不在高深莫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航天科技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科普工作不只是饱含科学小实验、科学现象和原理、以及知识的传播,它更重大的意义应该是向人们传递一种科学逻辑、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理性、客观、尊重原理和规律,保持相对独立又严谨的态度和思想,从而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306所党委书记王贵海对科普小分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通过306所的科普工作将大科普的理念不断的传播给更多人。

“中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不能指望国外的普罗米修斯为我们带来火种,它注定是一条自主自强的道路。”如果科普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那么中国航天科工306所党委正在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悉心育苗、厚植沃土、孕育火种”,我们相信在中国,会有很多像航天科工306所这样的“中国土壤”,会给中国科普这颗“火种”提供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条件。未来,我们有信心看到更多的国人将被科普之光照亮。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篇二

人们脚踩大地,仰首看着,好奇外面的神秘,就因为那一瞬间,开启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此后有无数人为之奋斗,努力去接近那遥不可及的地方。

仰望星空,北斗环绕,嫦娥伴月,神州起航;俯瞰大地,导航定位,遥感监测,卫星通信,电视直播等,这些都是航天人的成就,都是中国航天人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背后的攻坚克难,持续探索,是我们看不见的,这就是那永不止息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精神,数代中国航天人坚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初心,秉承着“为国争光”的理念。激励着他们向前也许就是:“热爱星空,热爱祖国”,所以他们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技术落后,人才稀缺,这些都是早初时中国航天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畏惧。他们保持着初心,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荣耀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努力拼搏,才换来了新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断缩小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使之立于世界东方,威杨中华之名!

神州十三号载誉出征,由中国航天员组成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兴国,航天筑梦,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神州飞船再次起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攀高峰,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

每一次成功升空的背后,有着地面科研人员的付出,也有着航天员的刻苦训练。航天员他们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在航天器的舱内外需要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务,并需要各位航天员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因为不一样的职业,航天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都梦想着成为一名航天人,遨游太空,殊不知,这背后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坚持,让我们向航天人致敬。

“伟大的事业都来源于创新,伟大的事业都成功于实干”。中华民族对宇宙向往已久,终将在星空下写上无可替代的诗篇。正如航天员王亚平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伟大的航天精神,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中国航天人的未来之路依然长远,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身为新时代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当接过中华复兴的接力棒时,我们必须弘扬先辈的优秀精神,弘扬坚持不懈,更应该秉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向着浩瀚的星空进发,揭晓寰宇,缔造下一个奇迹!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篇三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随着一声巨响,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三位航天员中,有一位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王亚平。至今,我的眼前仍时不时的浮现出她出发前的画面。在送行人群自发唱起的国歌声中,王亚平的眼里泛着泪花,而她的女儿不停的喊着“妈妈,妈妈……”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从小要强、好学,不仅学习好,体育也棒,尤其擅长长跑。17岁高考那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了女飞行员的选拔,没想到顺利通过体检,并收到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从此她与飞行和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空军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第一天,她就被迫剪去长发,来不及悲伤,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理论学习及艰苦的军训中。那时候,面对枯燥的理论及高强度训练,好强的她始终咬紧牙关。拉练、跳伞、游泳等特训科项目更是不甘落后,能争第一不做第二。特别苦时她也曾偷偷哭过,但不服输的她总是擦干眼泪,又继续训练。两年后,她顺利地进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第一次在教员带领下飞上蓝天,当穿过洁白的云朵,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漂亮衣服,没有充足时间打扮自己,可作为飞行员,这种畅游蓝天的感觉,别的女孩永远也体会不到。

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选拔,她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她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投入训练。刚开始,由于一直没能突破超重训练二级,身体极限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员中“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她的成绩就达到了一级。

回顾十几年飞行生涯,王亚平笑着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跑道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辉煌的背后,是坚持不懈努力与数不清的艰苦训练。为了圆航天员的飞天梦,她背着20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连续在水下工作好几个小时。有时候,她手脚都不听使唤,连夹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尽管如此,王亚平也从来没有退缩过一步。她立志要成为一名飞出地球的航天员。她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穿上宇航服,成为遨游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鲜为人知的是,王亚平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曾经是军队中的运输飞行员。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亚平开着军机救灾。此外,她还参加过多次重大任务。2010年5月,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3年6月,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执行任务。2019年12月,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任务乘组。2021年10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进入空间站。在这11年间,王亚平的生活只有训练与学习两件事。她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拼搏,只有每天刻苦训练,才能每天取得进步,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王亚平也深知,女性与男性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天生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这是制约王亚平飞天的最大阻碍。但通过不断的训练,王亚平缩小了与男性航天员的体力差距。

11月7日,王亚平身穿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

这次航天员要在太空中生活半年时间,春节要在太空中度过,她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惜失去和家人的团聚时间,我想说,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21:5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556fa40ad41d09b495b4649075447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3篇) 航天精神讲座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400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300字(3篇) 航天精神讲座观后感.pdf

标签:观后感   大课   航天   精神   思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