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
更新时间:2023-06-29 10:59:29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
材料二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决非任人宰割懦弱者。
B.中国文化爱好和平,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的文献和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
C.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材料一中的民心所指范围包含了军心。
D.八路军实行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者推行的三光政策,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更关注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
B.中国文化认为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必败亦必战,而非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
C.因众人一心、同心同德,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王。
D.感念于我军的政策,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我军的越来越多,他们都表现很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看法的一项是( )
A.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B.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陈寿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5.结合材料,试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
答
1.A .“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错,材料一说“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和霸气”。可见,并非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只是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和霸气。故选A。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错,这是中国和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比较的错误推断。材料一第3段中,作者只是阐述了中国战争文化推崇的精神内核,而无与其他战争文化高低优劣的比较。
C.“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错,材料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可见,周武王有能力战胜商纣王,不是只靠三千臣民,而是靠民心。
D.“他们都表现很好”错,材料二“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可见,原文是说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不是都表现很好。故选B。
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该项的意思是“机谋在于适应事物的变化,打仗在于激励士气”,强调战争中要重视应变和激励士气,故与题干不符。
B.属于兵法中的用兵之道,与题干不符。
C.强调战争中要争取民心,与材料一第4段中的“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相符,故为正确选项。
D.该项的意思是“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打的,可以取胜”,与题干不符。故选C。
4.论证思路:作者先引出战争话题,指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谦谦君子也并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并开启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问题(写到“提出问题”也可给分)。接下来作者从不推崇战争、不惧怕战争及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这个三个角度来分析论证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看法。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如举历朝历代击败匈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者。
②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
③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武王的作对比,论证民心是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
5.①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世界和平,必然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反对和唾弃,在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共同抗击之下必然溃败。
②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只是一般的征服者战争,是非正义的,必然会在追求正义,重义轻死的中国人民的奋勇反击之下被击败。
③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在日本国内也并不得民心,那些强征来的日本工人和农民,厌战且反战,而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反击侵略者,并且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所以日本发动不得民心的战争一定会失败。
④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中国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抗日战争中,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中国的越来越多,组织了“反战同盟”支部。因此日本不人道的侵华战争必定会失败。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