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cour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t7t8美文号为您带来了5篇《语文课件》,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语文课件 篇一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t7t8美文号○www.(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语文课件 篇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孩子对照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泛化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教学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许多地方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质疑、合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加深了解。
3、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对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教师教学中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技术运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大屏幕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2、引入课题:太阳
3、抽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传说
4、过渡:同学们想对太阳有更全面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太阳》。
(二)初读课文,子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3、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大屏幕出示描写太阳远、大、热的相关语句
语文课件 篇三【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知识铺垫】
1.作者简介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1854年, 《瓦尔登湖》出版。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2.字词积累
蓊郁 wěng 游弋 yì 甬道 yǒng
挥霍 hu 黑魆魆 xū 混浊 hùn
吞噬 shì 譬喻 pì 涟漪 yī
徜徉 cháng yáng 一泓 hóng 瞥见 piē
引擎 qíng 深邃 suì 慵懒 yōng
【自主学习】
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例句一: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参考:在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将湖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湖被人格化了)
(补充写景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例句二:
“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参考:
虽然瓦尔登湖遭受了很多人类亲手制造的磨难,但它依然年轻、依然充满神秘与活力。在作者眼里,瓦尔登湖俨然一位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人世的不测丝毫不能使她衰老,这种永恒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博大。
【问题探讨】
1.瓦尔登湖到底美在何处?
2.“瓦尔登湖” 是“神的一滴”?
【课堂小结】
面对梭罗清新自然的文字,其实就像面对一汪宁静清澈的瓦尔登湖,从那儿我们可以反观出自己的内心曾经有过的种种芜杂和浮躁,反观出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种种奢华和虚荣。阅读《神的一滴》的意义也就在此,如果我们能像梭罗一样,在喧嚣的年代里,秉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必定可以拥有一个像瓦尔登湖水一样明澈的人生。
“(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
语文课件 篇四文本解读: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课文。诗歌中拟定了两个不同身份的“我”,一个是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一个是居住北京城内的少年。诗歌第一小节介绍了天山的孩子非常想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第二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天山欣赏洁白的雪莲美景。不同环境下的“我”却有着对美的相同追求,对祖国大好风光的一致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平实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想、告、诉”等12个字;会写“会、北、门、走、京、广”六个生字;认识“足字旁、巾字底、将字旁”
方法过程: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发现美、寻找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想、告、诉”等12个字;会写“会、北、门、走、京、广”六个生字;认识“足字旁、巾字底、将字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发现美、寻找美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升旗仪式影像、天山雪莲美景图。
教学策略:
1、勤于表达——多说
一年级的同学口头表达较多,但是语言的逻辑性与连贯性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多说多练,经过反复的说话练习,让同学们充分达到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目的,使表达更具条理性。
2、花样阅读——多读
一年级的课文内容较短,课文意思也较简单明了,教师应放手学生多样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试着答疑解难。
3、正确引导——多感
一年级同学情感意识不强,大多处于启蒙状态。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感知爱国意识,将爱国意识根植于心。
4、学以致用——多练
一年级同学读写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应该及时督促,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勤于动手,多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假日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带你们游玩过不少美丽的地方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照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天安门、鸟巢、八达岭长城、杭州西湖、安徽黄山等等)。同学们,你也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记忆里那些美丽的风光吧。
生:简单介绍去过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呢?
生:回答。
师:有这样两个小孩子,和你们一样,也想出去走走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课,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出发吧。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生:跟老师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形象感知】
以图片形式呈现,从感官上刺激同学们的学习意识,既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习惯,又激发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意识,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导入简洁自然,同学们融入课堂速度较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找到课后蓝色横线中的生字,将它在文中圈出;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生:标出生字,自读课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生字宝宝(出示生字卡片),来和她打招呼吧(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等)。怎样快速记住这些生字呢?
生:交流识字方法(看一看、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等),记住字音字形。
【设计意图——主动求知】
由找生字到标出生字再读课文,同学们的生字得以强化,由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到读通句子,步步深入,环环紧扣,由易到难,凸显了学习的阶梯性。多种识字方法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字音字形,便于学生的自我认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标出段落和每一段的句子数量。
生:听朗读,标出段落和句子。
2、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投影课文插图),这里有几幅图?有什么异同之处?
生:有上下两幅图;相同的是两幅图上都画着一处景和一个小孩子,不同的是,小孩子的穿戴不同,两处景物内容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对照这两幅图来找一找各自相关的内容,并把它读出来(出示课文内容),想一想他们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读课文内容,交流两幅图的内容。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课文)
生读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幅图的意思呢?
生交流回答
生:第一幅图画了一个天山的小孩,妈妈跟他说了北京天安门的美丽,他想去北京看看;第二幅图有一个住在北京的小孩,他的爸爸向他介绍了天山雪莲的美丽,他想去天山看看。
师:同学们说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幅画吧(出示两幅图及课文内容,学生看图读课文)
3、师:小组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小组交流
师:出示词语并板书
弯弯的、宽宽的
遥远的、遥远的
美丽的、雄伟的
洁白的、壮观的
生反复读词,教师简单释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美,并试着引导孩子们发现美,寻找美。
对比识记课文内容,教师读爸爸妈妈的话,同学们读孩子的话。
师: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两个孩子,却有着相同的追求,说着同样的话——
生: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文中为什么会有两个“我多想去看看”,并且最后一句后边有一个?
生:因为感叹号代表情感强烈,重复说明他们特别想去看看。
师:感叹句代表一个人强烈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说几个感叹句吧。
生说感叹句
5、讨论“为什么他们都想去看看”?
出示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影像,出示美丽的天山雪莲图像。
生:因为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特别壮观,大山里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想亲身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因为北京的孩子没有见过美丽的雪山和洁白的雪莲,他想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板书:爱北京、爱祖国
爱天山、爱大自然
【设计意图——激发能力】
针对诗歌琅琅上口,语言平实的特点,引导学生看图读文,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美和天上雪莲的自然美。真切的感受两个孩子内心的感受,激发孩子们发现美、寻找美的意识。两小节结构相似,对比朗读记忆,更有利于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意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深入感知,指导说话
师:如果你是天山的那个小孩,到了北京城,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北京的孩子,看到了美丽的天山雪莲,你又会说什么?
生交流,并写下想说的话。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分享想说的话。教师及时总结肯定。
师: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让我们带着对美的追求,一起来再次感受课文的美吧(师生齐读课文或教师读爸爸妈妈的话,学生读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融入情感】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同学们对祖国首都北京和美丽的天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能力,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口语水平,融入感情地读课文则让孩子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了语言的魅力。
五:升华主题,拓展视野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向往的地方;天山是我国一大旅游胜地,也是八方游客心仪之选。作为中国人,我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的中国,难道我们不应该骄傲和自豪吗?
让我们聆听最美的音乐,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吧。(配乐欣赏中国旅游胜地美景)
同学们,中华大地风光好,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一起擦亮眼睛,去寻找身边的美,记下心中的美吧。
(生写小练笔:我想去……)
【设计意图——内化心灵】
一系列祖国大好风光的呈现,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让他们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使爱国意识深入每一位同学的心。升华了主题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去发现美,寻找美。
语文课件 篇五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导
1、当你做一件事成功后感觉如何?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个人的成功能够带给你巨大的欢乐,如果这个成功属于大家,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1)
二、看图说自己的感受(课件2)
1、感受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欢乐时刻的画面。
2、这个喜悦时我们大家的,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三、初读感知,画出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课件3)
四、教学生字,写字指导:(课件4)
提手旁: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
三点水:泪、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典,当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全中国人民是怎样的表现呢?(课件5、6、7、8)
二、了解奥运会举办的意义。(课件9)
学生介绍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让学生感受帮当时的情景和中国人民的心情。
三、深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2、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课件10)
3、引导学生认识到奥运会的重要意义,热爱体育运动。(课件11)
四、课后实践(课件12)
你参加过那些体育项目的竞赛?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我们成功了
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挥舞国旗
中华世纪坛歌如潮一遍遍欢呼
击掌、拥抱、泪水流淌
激动自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语文课件》,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09: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45844f76115ecbc54f41bd7353c2c3e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课件5篇(优质语文课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课件5篇(优质语文课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