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
更新时间:2023-06-29 12:06:19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
材料二:
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乃是因为人类都有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使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价值承诺。辩证法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它扬弃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必有一方灭亡,因而不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永久和平的叙事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世界各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是以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他国的利益,因而
是在“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共赢”。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生存论向度。
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范式下,马克思预见到因为文化交融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的前景。如果说国家的消亡是以阶级消亡为前提的,那么,民族消亡则是以民族文化融合为前提的。“民族的消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因为废除了资本逻辑的冲突,随着文化的交融,而达成了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和解,从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在唯物史观范式下,民族消亡是在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废除了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而是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立性和彼此差异性基础上构建的共同体,因而是辩证法意义上的“有差别的统一”。
(摘编自吴宏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叙事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对“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说明“和而不同”既符合天之“道”,也符合人之“道”。
B.对于其他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讲求包容性与互鉴性,在与世界共处中,内敛与防御是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征。
C.因为“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共同价值追求,所以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
D.唯物史观认为,民族消亡终将成为现实,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民族文化融合为一,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二者论述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文化借鉴,后者重历史辩证法的遵循。
B.“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与昌盛。数千年文明史也证明,“和而不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C.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因而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处理,“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
D.每个国家都是作为独立的文化价值主体而存在的,“民族消亡”的唯物史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不否认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B.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车前子《苏州慢》:“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地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从容、谦虚。”
D.梁濑溟认为: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4.为什么说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开辟了“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4分)
5.西方国际象棋是通过不断地“吃子”,令对方走投无路,而绝对地“获全胜”;中国围棋通过不断地“占空”,令双方都有活路,而相对的“积小胜”。请结合上述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答
1.(答案】D
【解题思路】D项,“人类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消失了”偷换概念,文中指“民族之间”不是“人类一切的”:“民族文化融合为一”曲解文意,原文的“一”指“有差别的统一”。
2.【答案】C
【解题思路】C 项,强加因果,“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彼此利益相关”不是“不能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去外理”的必然原因。各国利益相关联,是采取何种处理方式的背品事实,西方受制于形而上学对立思维方式,采用“零和博弈”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合作共赢”是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正确的。“'零和博弈’将导致人类无法'共生’”。严格来讲,表达也不精确,有曲解之嫌,原文是“形而上学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实现'共生’”,“形而上学思维”的概念要大于“零和博弈”,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答案】D
【解题思路】D项是对文化含义的一种解释,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及对全球化探索的意义。
4.【参考答案】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零和博弈”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②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结果是“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形而上思维导致的无法“共生”。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坚持“有差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思维方式。(评分标准:答出以上3点中的任意2点即给4分。)
5.【参考答案】①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文化“重和”名干“尚争”讲究和合共生;西方文化重个人,讲竞争。②棋道背后体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用求同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处理事务;西方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所以,体现在棋道上,国际象棋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国围棋是并不赶展杀绝的留有余地。(评分标准:答出2点给4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若完全脱离材料的观点,随意发挥则不给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