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有棵沧桑树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9 10:53:34 阅读: 评论:0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①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②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粘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桃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道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③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④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定《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⑤"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本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摆,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⑥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⑦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揪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涂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阅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⑧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治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形松外表奇特,蜿蜒道劲犹如苍龙,皇帝因此把这片山林划为禁地,长达二百余年。
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却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文章写日军对孙永勤的恨之人骨和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突显出孙永勤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D.经年风吹雨打,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出现的四字词语和对偶句,使得整算文章的句式富于变化,又突显典雅凝练的文化意蕴。
B.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C.本文描写秋果突出其果熟季节的色彩斑斓、果实众多,《故都的秋》则突出秋果淡绿微黄的清静之色。
D.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写眼前景、叙过往事、抒心中情,三者有机融合,丰富而厚重。
8.文章第⑦段画横线处对花楸红叶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梁衡认为,文章若要打动读者,则需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本文抒发了哪些“大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6.A (因果关系不当,原文说皇帝选定龙寝之地后,“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并非因为龙形松外表奇特,这片山林才被皇帝划为禁地。)
7.D(“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理解有误,“沧桑树”只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而且有关历史变迁的内容也并未贯穿全文。文章的线索应为作者的游踪,即登山的过程。)
8.①对花楸红叶的描写,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燕山之巅独有的壮丽美景,富有感染力;②花楸红叶“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象征着这片热土上倾洒的民族热血,烘托了作者内心为沧桑历史而激荡的热烈情感/象征着当下农民火热的新生活。③这片美丽的风景,引发下文作者对“沧桑树”与“见证桩”的联想和回味。(整体答案组织应关注景物本身、情感、结构等不同角度的作用,若两点都答同一角度的作用,则只得2分。第②点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英雄奉献等角度作答;也可从农民火热的新生活角度作答;任意答出一点象征意义可得2分。)
(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通过叙写沧桑树所见证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及当下封山育林涵养水源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②通过写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表达对我国历史上以孙永勤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③通过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表达了对土地回归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word下载地址:燕山有棵沧桑树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燕山有棵沧桑树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