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通用10篇

更新时间:2023-06-17 08:05:08 阅读: 评论:0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知识点 篇一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通“亢”,高 )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XX,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过秦论知识点 篇二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使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讲解 篇三

《过秦论》在《史记》中为一篇,载于《秦始皇本纪》之后,《陈涉世家》后又引第一大段。《文选》则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实为一篇,分别评论始皇、二世、子婴三代的过失,总结秦亡的教训。这里选录的是上篇。文章不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贾谊写作此文,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鉴戒。文章使用了前后对照的手法,铺陈排比,有一泄千里之势。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

本文放笔极言秦朝兴盛的过程,以大量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铺张和渲染,层层推进,直泻而下,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的气势。可是,待到高潮之际,忽而一转,勾出一群“俛起阡陌之中”的“罢弊之卒”,竟将“亡秦族矣”,令人感叹不已。当读者犹在感叹之际,贾谊却仅以一短句作结,指出秦朝的过失在于“仁义不施”,从而点明写作意图,又将思考的余地留给了读者。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拓展:过秦论解释词语大全 篇四

【秦孝公据肴函】

秦孝公:献公子,名渠梁。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函谷关东。函: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

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西北部与青海额济纳一带之地。

【窥周室】

窥:,窥伺,窥探。周室:指周王朝。句意谓企图篡取周王朝的政权。

【席卷】

象卷席一样包括无余。这里借喻吞并。

【包举】

包裹(收拾)起来,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

囊括:即包罗。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见六臣注《文选》)也等于说吞并。四海:指全国各处。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绕。

【八荒】

《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商君】

战国时卫国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称卫鞅。因为仕秦而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连衡】

一作“连横”,是战国时使山东的一些国家放弃合纵而事奉秦国的一种政策。

【“拱手”句】

拱手:两手相合,不必费力。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二十二年,使卫鞅伐魏,尽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

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儿子,名荡。昭: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

【“蒙故业”二句】

蒙:承受。因:依照。这两句是说,承受秦孝公的旧事业,依照他留下的政策办事。

【南取汉中】

汉中:想当现在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取汉中事,见《谏逐客书》。

【西举巴蜀】

巴蜀:两个古国名。

【“东割”二句】

膏腴:肥沃。要害:这里指山川险阻。

【弱】

用如动词,作“削弱”讲。

【饶】

富。

【致】

招致。

【合从】

一作“合纵”,战国时,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齐有”四句】

孟尝:即孟尝君田文。平原:即平原君赵胜。春申:即春申君黄歇。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

【约从离横】

建立合纵,拆散连横。

【“兼韩”句】

韩、魏、燕、赵及楚、齐,时为东方六大国。宋、卫、中山是存于大国间的小国。

【“有宁越”句】

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周人。杜赫:周人。属:类,一流。下文“徒”、“伦”,义同此。

【“齐明”句】

齐明:周臣。周最:周君之子。陈轸:楚人。召滑:,一作“昭”,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弟。乐毅:燕人。通:沟通。意:意图。

【“吴起”句】

吴起:魏将。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儿良:儿,同“倪”,越将。王廖、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制:管理。兵:军事。

【叩关】

叩:指攻打。关:指函谷关。

【“秦人开关”三句】

延敌:引进敌人。九国:指上述韩、魏、燕、赵、楚、齐、宋、卫、中山等国。《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

【“秦无”句】

亡、遗:皆作“丢失”讲。镞:箭头。句意谓秦人并未损失一箭。

【追亡逐北】

亡:逃亡。北:同“背”;逐北:从败者背后追赶。句意谓追赶战败逃走的敌人。

【橹】

大盾牌。

【因利乘便】

乘着有利的形势。

【“延及”】

延:延续。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儿子,名柱。庄襄王:秦孝文王的儿子,名楚。

【享国之日浅】

享:享有。浅:指时间短暂。据《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即位后三日而死;庄襄王在位三年即亡。

【始皇】

秦庄襄王的儿子,名政。

【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发。一本作“续”。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烈:功绩,功业。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挥动。策:马鞭。御:驾御,这里比喻统治天下。

【吞二周】

二周:指西周和东周。周王朝在周赧王时,分为东西二周,西周都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周都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东周灭于庄襄王元年(前249)。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践。至尊:指天子之位。履至尊:即登上帝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统一之业成,更号为皇帝。制:控制。六合:上下四方,即指天下。

【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敲、扑:都指杖。李善注:“臣瓒以为短曰敲,长曰扑。”笞:竹板。鞭、笞:都是刑具,这里都用如动词,是鞭打的意思。

【百越】

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一作“百粤”。

【桂林象郡】

二郡均为秦置。桂林郡:当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象郡:当今广东西南部与广西僮族自治区南部及西部等地区。

【俯首系颈】

俯首:低头。系颈:用绳系在脖子上,表示屈服。

【委命下吏】

委:付与。命:性命。下吏:属吏。又指狱官。吕向注:“言任性命于狱官也。”(见六臣注《文选》)

【“乃使蒙恬”三句】

蒙恬:秦始皇的将领,二世时赐死藩篱:篱笆。此喻国家的屏障,即指长城。却:击退。

【南下而牧马】

指匈奴南来侵扰秦朝。

【士】

指东方六国之人。

【焚百家之言】

焚:烧。百家之言:诸子百家的著述

【黔首】

指百姓。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秦称黔首,如同周称“黎民”。

【隳】

毁坏。

【兵】

此指兵器。

【咸阳】

秦都城,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城东。

【“销锋镝”二句】

销:熔化。锋:兵器尖端。镝:箭头。锋镝:这里代指兵器。金人:金属铸造的人像。《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錿(乐器),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

【践】

登。此作“据”讲。华:指华山。因:依。河:指黄河。池:护城河。这两句是说,然后据华山为城郭,依黄河为护城河。

【不测】

指深不可测。

【信臣】

可靠的将官。

【谁何】

李善注:“问之也。”即盘问的意思。意谓盘查过往行人。一说,作“谁敢问”讲。(见六臣注《文选》张铣注)

【关中】

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

比喻城郭的坚固。金:金属。

【“子孙”句】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究。”“也”字原无,据五臣本补。

【殊俗】

不同的风俗。此指远方的部族。

【“然而”句】

陈涉:又名陈胜,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事见《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陈胜列传》。牖:窗户;枢:门轴。瓮牖绳枢:以破甕为窗户,或云窗陋如瓮口,以绳索拴门枢。因以形容居住的简陋。比喻陈涉出身微贱。

【氓隶】

当时对农民和奴隶的贱称。

【迁徙之徒】

指被谪罚而服劳役的人。此指陈涉被征发去戍守渔阳而言。

【中人】

指平常的人。

【陶朱猗顿】

陶朱: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范蠡晚年曾在陶山经商,号称陶朱公。(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猗顿:鲁人,范蠡教以畜牧,他就到猗氏(山西省临猗南)大畜牛羊,十年为巨富。(见《史记·货殖列传》集解)

【蹑足行伍之间】

蹑:踏;蹑足:这里如同说“插脚”。行伍:此指戍兵队伍。

【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自下而起。阡陌:田间小路。此指田野。

【揭】

高举。

【云集响应】

云集:如云之集合,形容众多。响应:如响之应声,形容快速。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景:同“影”;景从:如影之随形,比喻归附的人紧紧追随(陈涉)。

【山东】

指函谷关、崤山之东。

【自若】

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锄耰棘矜】

耰:锄柄;锄耰:即指锄。棘:棘木;矜:杖。棘矜:即“伐棘以为杖”。(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一说,棘:同“戟”。(李善注)

【“非铦”句】

铦:锋利。钩戟:带钩的戟。铩:长矛。

【谪戍之众】

被谪发往戍所的人们。

【抗】

高,强。

【度长契大】

度:用作动词,度量物之长短。契:动词,计量物之粗细,引申为衡量,比较。

【致万乘之势】

致:得到。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后因以“万乘”代指帝位。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统治。八州:古时分天下为九州,此即指秦所据雍州之外的八州,即六国之地。朝同列:使原来同等的六国之君来朝。

【七庙】

祖先七代的庙。古宗法制度,天子祀七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隳,毁坏。

【身死人手】

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

【攻】

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强兵攻打他国。

【守】

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婴兵力疲弱困守关中。

“过秦”与“讽汉” 篇五

秦统一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六国旧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对派残酷镇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经略边疆,这些措施大多数是比较切合实际、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的。关于秦灭亡的原因,较流行的看法也与贾谊的“仁义不施”基本一致。贾谊在《过秦论》(中)中说:秦定天下之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以仰上”,但事实上呢?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得饱经数百年战乱的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百姓被奴役欺压到无论如何也难逃一死的时候,“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就会一呼百应,暴怒的潮水掀翻大船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贾谊写作《过秦论》的时候,秦已灭亡近30年,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实际情况是,自汉立国至汉武帝初年50多年间,汉所采取的基本上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贾谊作《过秦论》时的汉文帝也是个难得的仁君,可以说,《过秦论》的背后现实批判的色彩是远远淡于苏洵的《六国论》的。当然,“过秦”的现实指向是“讽汉”,但这个“讽”,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见的意思,贾谊此文也只不过用自己的方式阐明一己之见,或者客观上可能有给皇帝提个醒儿的作用罢了。

《过秦论》的中心论点 篇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翻译 篇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原文 篇八

过秦论(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拥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而窥周室(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4)。当是时,商君佐之(5),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8),因遗册(9),南兼汉中(10),西举巴蜀(11),东据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1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13),相与为一。当是时,齐有孟尝(14),赵有平原(15),楚有春申(16),魏有信陵(17)。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18),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19),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士逡巡遁逃而不敢进(20)。秦无亡失遗镞之费(21),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22),伏尸百万,流血漂卤(2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服(24),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25),国家无事。及至秦王(26),续六世之余烈(2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28),履至尊而制六合(29),执棰拊以鞭笞天下(30),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31),以为桂林、象郡(32)。百越之君,俛首系颈(33),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34),而守藩篱(35),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6),以愚黔首(37)。堕名城(38),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39),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40),因河为津(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2)!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43)。然而陈涉(44),甕牖绳枢之子(45),甿隶之人(46),而迁徙之徙(47),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8),陶朱、猗顿之富(49);蹑足行伍之间(50),而崛起什伯之中(51),率罢散之卒(52),将数百之众,而转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宋、卫、中山之君;鉏櫌棘矜(54),非铣于句戟长铩也(55);適戍之众(56),非抗于九国之师(57);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58)。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59),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60),招八州而朝同列(61),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6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主旨 篇九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解析 篇十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到您,是t7t8美文号最开心的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08: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36e174b5016bc2ec90f6bcff28fc1fe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过秦论知识点归纳通用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过秦论知识点归纳通用10篇.pdf

标签:知识点   归纳   过秦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