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一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研究有效整合,先要从教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开始。只有明确困难和障碍,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从研究文献和调查结果分析,教师们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性、技能性、保障条件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面对这些障碍,作者针对性地提出树立正确认识、整合的系统化培训、整体构建支持性环境等对策措施,期待对促进教师的有效整合行为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恐惧;技能障碍;保障支持障碍;系统化培训;支持性环境;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政府高层、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
一、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那些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少有和缺乏信心的教师总是试图避免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恐惧主要源于教师害怕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加强会降低或者削弱他们传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bosley和moon。例如,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数量与教师将培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之间存在矛盾,仅仅是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他们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二)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1.缺乏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过去在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职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培训,缺乏对职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鼓励,导致职前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迁移到课堂教学应用中。
2.缺乏培训时间。从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来说,他们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有意义的关于有效整合的培训。”
3.缺乏教学法的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形式不合适往往导致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当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培训经验后,面对的则是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仅仅关注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最可能成为严重障碍的是培训者往往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经验,自身在课程中就几乎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些造成了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必然地让受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扩展和改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缺乏技能培训。除了教学法培训的需求外,对于教师特定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技能这一块,大部分教师都感到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尤其是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方面。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1)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2)缺乏可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不利,缺乏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的规划和组织,这一点甚过硬件和资源本身的缺乏,重要的应该是安置能够为师生有效使用的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资源。二是资源的可用性差。即便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同时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2.缺乏技术支持。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本身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的支持。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行政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理念将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在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8%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行政支持是他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障碍。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二、针对障碍与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自从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接踵而来。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到整合教学,所有培训的设计不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系统化考虑出发,而只是针对缺什么补什么,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企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骨干层的培训要基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较高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普及层的教师在于让他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仃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用信息技术有效管哩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在于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人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解决好。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生成;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之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的时候,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占总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而不再是恐惧感。一方面,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足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能够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体研时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的应用以及论坛的形式,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不仅能为教师们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开展信息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研究许然 山东省莱芜一中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call、wall及cai的应用已成为外语教学的新动向。在此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必将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要与计算机及网络发展相适应。本文对计算机与网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作了一些探讨,以期能引发广大同行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 高中英语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即听、说、读、写,都是巨大而深刻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 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的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世贸组织的即将加入和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1、网上交谈。一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外国人交谈。现在,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而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较低,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因而,不出家门和校门,学生便很容易地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情感。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说。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间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2、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发出一些诸如:“very good”“excellent”之类的声音,用以激励学生。因而学生就会愿学、乐学,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会使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text)、图像(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及动画(animation)等多种信息功能。因此,它愈来愈受到欢迎。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研究教材 → 课件制作 → 课堂实践 → 课后改善
根据这四个步骤,教师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材上课文的教学质量。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二是时效性,即所选的材料内容要新,有时代感或关于一些热点问题。三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即所选材料要真实,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改编。
另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趣味性强,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调整阅读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就一情景写作;或对课文改写;或写英文日记。这些做法都较死板。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我的家乡》)一文,教师可以把关于本城市或乡村的一些图片播放,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去写。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只是对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法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必将发生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变革,并且能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作为英语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在变革的前列,担当时代的开拓者,把英语教学推向新的境界。
参考书目:何克抗:《call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席玉虎:《全国英语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整合研究许然 山东省莱芜一中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call、wall及cai的应用已成为外语教学的新动向。在此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必将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要与计算机及网络发展相适应。本文对计算机与网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作了一些探讨,以期能引发广大同行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 高中英语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英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即听、说、读、写,都是巨大而深刻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 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的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
[1] [2] [3]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四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五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总之,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关注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课程整合才有新的生长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图里河中小学 赵子宏
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包括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如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打造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借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给学生直接、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师易于讲清知识内容,减少大量板书,增加知识容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省时省力,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有双面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识与把握的。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一、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教学是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等为主要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两者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有些科目,实验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
三、课件制作与教学应用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教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教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四、手段改革与教法改革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五、观摩评比和推广运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有些教师和学校多媒体制作的目的似乎不在此,而是为教学改革装潢门面,制造表面效果,为了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于是评比频频举行,证书比比皆是,事后将课件打入“冷宫”。即使观摩课、评优课上使用的课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很难再看到其他教师使用或被推广运用。这种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课件而课件的做法,忽视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导致了人、财、物的浪费,成为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劳民伤财”。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要大力推广好的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真正发挥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一个探索、实践、提升的过程。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不断修正,才能实现两者真正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机的创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八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教育网)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雪风网络xf教育网)。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雪风网络xf教育网)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雪风网络xf教育网)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雪风网络xf教育网)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九浅谈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就加快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和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教学模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当今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经管类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的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的转型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时期,我们探讨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教育部在《让美国的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把计算机作为美国教育的“新的基础”,把因特网作为“未来的黑板”,并确定了具体的教育技术目标。在过去的中,教育技术成为联邦实施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主要焦点。这些改革和政策的目标是:增长学校和教室中计算机的可获得性,帮助学校接入因特网,向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在课程中整合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指导。,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出版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一书。提出了进行成功整合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明确指出不单纯依靠技术。对学校来说,要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学习、教学以及教育管理中,某些条件是必需的,物力、人力、财力和政策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技术在学校中的成功应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适时地获取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并能专业化地呈现信息时,才能说达到了有效的技术整合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但是有些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不平衡制约了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目前有很多种提法,尚无统一定义,我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何克抗教授都对其进行了表述。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人们将主要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教学实施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阶段是在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定位于工具论、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有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体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局限于工具的范畴,偏重媒介使用的方法论,将信息技术至于万能地位,至其为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等同于教学最优化,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非最佳整合。刘秀玉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整体变革。”也有学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划分为深层次整合和浅层次整合,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为深层次的整合,浅层次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交互问题交互问题研究薄弱,相对于整合课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交互除了不同于现代远程教育意义上的交互外,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它是外延更为广泛且独具特点的教学交互。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同化”与“ 顺应”学说,后经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不断发展壮大,此后,维果斯基又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此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体作用,但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积极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我国学者引进,并与蓬勃兴起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暗合网络环境下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改革,因之用其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验也就势必成为必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上面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融入到经管类学科教学当中,成为经管类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对“整合”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应用”的层面上,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变、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当前的经管类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与教学形态“一齐化”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广泛性需求与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全面性发展与教学功能片面性的矛盾:教师能力需要动态提高与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突出障碍,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很难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信息技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传统经管类学科教学难以比拟的独到之处,比如: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 1、知识的表达和呈现方式由单一媒体变成多媒体和网络化
知识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单纯的文字呈现变化成如今的文字、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方式。这种通过情境创设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展现,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变化为网络和多媒体,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网络应用使教与学的过程综合化和体系化,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多元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各感官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通常视觉占主要部分,听觉和其他占次要部分,其中视觉对象不仅包括抽象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调动人类的五大感官系统,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
信息技术在解决以上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困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利于学生在接受、交流和自主学习中更好的发展;虚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等。因此,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中,加快信息技术在经管类教学中的应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培养创新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需求。
根据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环境,并使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情况越来越普遍,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的表达,利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经管类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原则上,进行经管类学科的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潘克明3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_实践应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科技创新实践》
2、王良莹第1期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3、彭学宝4月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十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念在广大教师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现实来看,对其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思考与看法,与大家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整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政治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该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才不会成为摆设。
二、“整合”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整合”实践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加进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一段来自自然、人为造成挫折的录像,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看过后自然就理解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进而引导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幻灯片打出本课的重点内容,非常的直观,既节省时间又便于记忆。在课下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必须在认真学习课程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提高了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掌握了提问题的技巧。
三、“整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我们是在为学生讲课,为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所以为了真正使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创课件,鼓励学生将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同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八年级《消费者的权益》时,先发给学生导学案,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设计目标,兴趣自然就高涨,他们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同幻灯片主题能够相吻合素材,并配以适当的动画效果,使得幻灯片中所表达的学科知识内容鲜明、直观,有很强的表现力。
将信息技术融入政治学科教学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例如:怎样整合才会更有效?怎样整合设计每一堂课等。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缺少的探究知识的工具。
总之,政治课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政治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十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管见教育论文
【摘要】现在各学科教学都明确指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敏感性,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基本技能,并指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创设良好的学科教学环境。因此,学科教学应充分有效地运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使之与各学科进行科学整合则是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教学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正逐渐取代传统而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作为引领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如何科学地将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需要认真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问题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性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十二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十三5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6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7 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课题研究目标
1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课题研究方法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辅之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 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推广最终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总课题组组长:潘克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电化教育馆常务副馆长)
总课题组组长:赵保和(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主任、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总课题组成员(待定)
2 建立若干子课题组
(1)如以区县为单位,则建立区县课题组。区县课题组一般是由电化教育馆或信息中心负责人担任。区县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本地区的研究课题,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和本地区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对属下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2)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
七、 课题研究计划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1月―6月
1、 201月―4月总课题组选题与方案调研及设计阶段
2、 年5月―6月方案论证与确定
(二)总课题申报阶段: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申报课题
2006年5月―6月
(三)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申报阶段2006年6月―7月
(四)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6月
(五)中期评估阶段206月―2月
(六)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2月―9月
(七)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9月―2月
八、 预期研究成果
(一) 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
(二) 编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论文集;
(三) 出版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 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
(五) 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
九、 课题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各子课题研究经费由各子课题学校自行筹集。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篇十四(讨论稿)
一、 课题的提出
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人类社会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并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提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五年来,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8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的连通。1823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9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1套。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
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 立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总课题组刚刚对近130个子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另有多校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等组织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之后,大家有着强烈的愿望,愿意借此良好的平台,继续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的应用研究,以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取得最佳成果。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重点解决的是作为技术手段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但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很好地研究并解决好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问题。
“融”是整合的核心与方法,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新阶段。在“十五”研究后期,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对其深入研究不够。在即将开始进行“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有效地形成适合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整合的模式与策略。
针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文件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利用率较低,远未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所能提供的资源不匹配,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统筹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干部、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显而易见,探索并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整合策略,以发挥其优势所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 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 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20: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31dd95a895f0fc6a6d52ddb165851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十四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十四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