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
更新时间:2023-06-29 07:40:24 阅读: 评论:0
材料一:
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创、服饰、美妆、饮食、家居、日化、数码科技等商品形成的一股审美时尚与消费热潮。而广义的“国潮”扩散到观念层面,指某种中国文化基因在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辐射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旅、媒体等众多领域,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如国漫电影中表现出的浓厚中国美学风格,航天重器命名时使用的“祝融”“嫦娥”“玉兔”“天问”“天宫”等极具中国浪漫的名字等。
“国潮”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时间维度上看,当下中国正在以和平稳健的发展姿态不断接近实现“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国潮“就是这种号召和共识下的产物之一。从空间维度上看,当今中国正不断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跃升,民族品牌日益强大,为“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力支持、广阔的消费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在这样的时空因素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消费群体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而且精神成长空间富足,培养出了个性、包容、多元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越来越多萌发了“国货当自强”意识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定位、营销和风格上主动接近青年群体,在商品设计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民族符号,从而推动了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色的“国潮”。从消费动机上看,消费者既希望通过“国潮”符号文本,建立起自身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渴望通过“国潮”表现个体差异,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然而,当“国潮”消费只是基于对差异的需要时,消费者的选择不再遵从于自我,而变成了遵从于商品为个体赋予的符号身份。不难发现,“国潮”消费中存在一些夸示财富而并非满足自身真实需求的选择。在广告商狂轰溢炸的营销与互联网爆体铺天盖地的建构下,“国潮”二字往往被赋予了过剩的符号意义,尤其是限量版、定制版等高价商品或断货商品,往往会引发抢购风潮,许多青年消费群体就容易因此而掉入“为买而买”或“越买越贵”的陷阱。在资本的驱功下,当一类“国潮”商品获得市场青睐后,各种不同领域的品牌就会一窝蜂地推出类似的产品,以求获得相似的经济效果。例如印着“中”等字样的伪“国潮”产品充斥市场、“万物皆可故宫”的盲目跨界联名以及不合时宜和超出消费认知的产品延伸。显然,盲目地滥用中国符号只会加剧“潮”的意义磨损,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潮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国潮”既然有“国”的内涵,就应当坚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既然称之为“潮”,就应当与时俱进,符合当下观念。要在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基础上,不断产出新的创意,摆脱同质化竞争,才能真正推动“国潮崛起”。
(摘编自宗祖盼、刘欣雨《“国潮”的消费认同与价值尺度》)
材料二:
2021年初,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就5次登上热搜榜,实现了“顶流”出圈。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再到端午节、七夕节,河南卫视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迅速成为现象级的“国潮”文化品牌。
《唐宫夜宴》的灵感来自唐三彩静态乐俑。在节目中从演员面部的传统“斜红”妆容,到齐胸襦裙的汉服仕女着装,以及嬉笑娇嗔的面部表情,都赋予了静态陶俑鲜活的生命力,彰显了文化之美。《洛神水赋》中,舞蹈演员的五色衣裙,取自端午节五色丝钱祈福的习俗,舞蹈设计参考了敦煌壁画和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演员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惊鸿、游龙之神韵。
在《唐宫夜宴》节目中,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文物以虚拟时空技能形式呈现出来。《元宵奇妙夜》中,科技打造的奇幻视像更令人动容。“复活”的陶俑在实景拍摄与VR技术、蒙太奇剪辑的相互作用下,串起了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省内著名景点,也无缝对接歌舞、戏曲等表演艺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与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奇妙之夜的故事。为拥抱年轻受众的审美,节目用“网剧加网综”的方式构架,通过网络平台播出,使观众不再被动观看节目,而是握有选择、跳跃、快进、暂停、退出和实时评论的权力。观众们在“唐宫小姐姐”的带领下穿越古今,上天入地,沉浸式地体验文化盛宴。
(摘编自孟晓辉《“新国潮”涌动下黄河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潮”指含中国元素的商品引发的审美及消费潮流,也指中国文化基因广泛辐射而呈现的精神风貌。
B .“国潮”商品的爆发式增长与当今中国创造实力提升、民族品牌强大及消费市场广阔等因素密不可分。
C .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推动商家不断迈出年轻的步伐,从而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
D .“国潮”消费领域的乱象一方面源于消费群体错误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也是由资本逐利特性造成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潮”不等同于中国元素和时尚潮流的简单叠加,它也不应成为营销的噱头。
B .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理性消费“国潮”产品。
C .企业开发“国潮”产品时,不仅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中国节日”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两者优势互补,“国潮”实现了破圈跨界。
3 .根据材料一对“国潮”的定义,下列选项中与《唐宫夜宴》“出圈”属于同一类“国潮”现象的是()
A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上折柳送别,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
B .近年来,外国品牌如普拉达(Prada)、古驰(Gucci)等纷纷将“中国风”元素运用到设计中。
C .春节期间,黄鹤楼造型的雪糕火爆出圈,游客人手一块,争相拍照发朋友圈。
D .“Nanci囡茜”推出的十二生肖、今夕何夕等国风治愈系列盲盒手办受到追捧。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角逐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电视文艺节目奖”,请结合材料为该节目写几条推荐理由。
答
1 .C.“ 从而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强加因果。原文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消费群体……培养出了个性、包容、多元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越来越多萌发了‘国货当自强’意识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定位、营销和风格上主动接近青年群体”,可见企业萌发“国货当自强”的意识与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审美趣味无关。
故选C 。
2.B.“ 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说法绝对。材料一“‘国潮’二字往往被赋予了过剩的符号意义,尤其是限量版、定制版等高价商品或断货商品,往往会引发抢购风潮,许多青年消费群体就容易因此而掉入‘为买而买’或‘越买越贵’的陷阱”,“往往”“容易”等词语说明“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容易导致青年不理性消费,但不能反推剥离“国潮”产品上附着的过剩符号意义,青年人便能理性消费“国潮”产品,因为不理性消费的原因很多。
故选B 。
3.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对“国潮”的定义是: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创、服饰、美妆、饮食、家居、日化、数码科技等商品形成的一股审美时尚与消费热潮。而广义的“国潮”扩散到观念层面,指某种中国文化基因在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辐射到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文旅、媒体等众多领域,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唐宫夜宴》“出圈”属于“国潮”扩散到艺术领域,是广义的“国潮”。
B. 是服饰等;
C. 是食品;
D. 是文创;
以上三项都属于狭义的“国潮”,A是“国潮”在媒体领域的运用,属于广义的“国潮”。
故选A 。
4.材料一首先从狭义、广义两方面对“国潮”进行定义;接着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消费动机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国潮”崛起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国潮”消费的误区及危机;最后总结“国潮”的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如何推动“国潮崛起”。
5.①节日影响力巨大,是现象级的“国潮”文化品牌。②“国潮”赋予其深厚的审美意蕴,彰显了文化之美。③利用“国潮”+科技打造了一场文化元素视觉盛宴,能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文化盛宴。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材料一: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材料一:学界对“国潮”的理解大同小异。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