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当胜利到来的时候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29 04:45:22 阅读: 评论:0
文本一:
当胜利到来的时候
老 舍
祁老人挣扎着走出院子的时候,三号的日本人已经把院门插上,搬了些重东西顶住大门,仿佛是在准备巷战呢!他们已经知道了日本投降的事。
一号的日本老婆子反倒把她的两扇大门敞开了。她站在大门里头跟着门外那裸大槐树,日军战败的消息并不使她感到愉快,可也不觉着差耻。她自始至终是反对战争的。她早就知道,肆意侵略的人到头来准自食其果。她静静地站在门里,悲苦万分。战争真是停下来了,然而死了成千上万的该怎么着呢!
她走出大门来。她得把日本投降的消息报告给街坊邻居。投降没有什么可耻,这是滥用武力的必然结果。不能因为她是日本人,就闭着眼睛不承认事实。再说,她应当跟中国人做好朋友,超越复仇和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一走出大门,她自然而然地朝着祁家走去。瑞宣能用英语和她交谈,她敬重,喜爱他的学识和气度。她的足迹遍及全世界,而瑞宣没有出过北平城;但是凡她知道的,他也全明白。不,他不但明白天下大势,而且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未来怀有坚定的信心。
她刚走到祁家大门口,祁老人正抱着妞子转过影壁。瑞宣搀着爷爷。日本老太婆站住了,她一眼看出,妞子已经死了。她本来想到祁家去报喜,跟瑞宣谈谈今后的中日关系,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了的孩子——正好象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万个死了的孩子。
投降的耻辱并不使她伤心,然而小姐子的死却使她失去自信和勇气。她转过身来就往回走。祁老人不加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姐子那瘦得皮包骨的小尸首高高举起,让那日本老太婆看。
老太婆呆地站住了。她想转身跑掉,而老人仿佛有种力量,把她紧紧地定住。
瑞宣的手扶着爷爷,低声叫着:“爷爷,爷爷。”他明白,小妞子的死,跟一号的老太婆毫不相干,可是他不敢跟爷爷争,因为老人已经是半死不活,神志恍惚了。
老太婆瞧见老人走到跟前,一下子又打起了精神。她有点儿怕这个老人,但是知道老人秉性忠厚,要不是妞子死得惨,决不会这样。她想告诉大家日本已经投降了,让大家心里好受一点。
她用英语对瑞宣说:"告诉你爷爷,日本投降了。"
瑞宣好象没听懂她的话,反复地自言自语:"日本投降了?"又看了看老太婆。老太婆微微点了点头。
瑞宣忽然浑身发起抖来,不知所措地颤抖着,把手放在小妞子身上。“他说什么?”祁老人大声问。
瑞宣轻轻托起小姐子一只冰凉的小手,看了看她的小脸,自言自语地说:"胜利了,我的孩子,可是你——”“她说什么来着?”老人又大声嚷起来。
瑞宣赶快放下小姐子的手,朝爷爷和邻居们望去。他眼里合着泪,微微笑了笑。他很想大声喊出来:“我们胜利了!”然而却仿佛很不情愿似的,低声对爷爷说:“日本投降了。”话一出口,眼泪就沿着腮帮子滚了下来。几年来,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苦难,象千钧重松,压在他心上。
虽说瑞宣的声音不高,"日本投降"几个字,就象一阵风吹进了所有街坊邻居的耳朵里。大家立时忘记了小妞子的死,忘了对祁老人和瑞宣表示同情,忘了去劝慰小姐子的妈。谁都想做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大家都想跑出去看看,胜利是怎样一幅情景,都想张开嘴,痛病快快喊一声:“中华民族万岁!”连祁老人也忘了他原来打算干什么,采采地,一会儿瞧瞧这个,一会儿瞧瞧那个。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掺和在一起了。
所有的眼光一下子都集中在日本老太婆身上。她不再是往日那个爱好和平的老太婆,而是个集武力、侵略、屏杀的化身。饱舍仇恨怒火的眼光射穿了她的身体,她可怎么办呢?她无法为自己申辩。
影壁那边,说相声的方六正扯着嗓门在跟街坊们说话,"老街坊们,咱们今儿可该报仇了。"他这话虽是说给街坊邻居们听的,可眼睛却只盯着日本老太婆。
方六直跟大家说:“咱们整整受了八年罪,天天提溜脑袋过日子。今儿个干嘛不也给他们点儿滋味儿尝尝?就说不能杀他们,还不兴啐口唾沫?"
一向和气顺从的程长顺,同意方六的话。“说的是,不打不杀,还不兴冲他们脸上啐口唾沫?"他呜囔着鼻子,大喊一声:"上呀!"
大家冲着日本老太婆一哄而上,她不明白大家说了些什么,可看出了他们来得不善。她想跑,但是没有挪步。她挺了挺腰板儿,乍着胆子等他们冲过来。
瑞宣到这会儿一直坐在地上,好象失去了知觉。他猛然站起,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他的脸煞台,眼睛闪着光。他挺起胸膛,人仿佛忽地拔高了不少。他照平常那样和气,可是态度坚决地问道:“你们打算干什么?”谁也没敢回答,连方六也没作声。
“你们打算先揍这个老太婆一顿吗?”瑞宣特别强调了“老太婆”三个字。
大家看看瑞宣,又看看日本老太婆。方六头一个摇了摇头。谁也不乐意欺侮一个老太婆。瑞宣回过头来对日本女人说:"你快走吧。"老太婆叹了一口气,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走开了。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文本二:
老舍出生在一个下等的旗人家庭,父亲的早亡使他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因而他从他母亲那里接受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更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中庸”“仁爱”“温良”的人生哲学和传统观念对老舍的一生影响重大,他所接受的思想以及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感染着老合,因而老合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形象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如《离婚》里的老李、《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等形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西方的"个性解放"并没在老食作品中给市民社会里的小人物带来真正的“个性解放”,而东方文化的“惜静”却被当作美的对象保存下来,即使到抗战年代还没有泯灭。
《四世同堂》展示了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但祁瑞宣的心灵时时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而变化。《四世同堂》通过战争事件的时空叙事,构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史、民族精神史。更为可资的是老舍以国际主义视野对战争进行了跨民族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表现了消灭战争、建立世界和平的理想。
(节选自谢昭新《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抗战胜利的消息到来时,祁家正沉浸在小妞子死去的悲痛之中,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令故事跌宕起伏而更具有张力。
B.日本女人怀着善意前来告知抗战胜利的消息,不料引发街坊们的责难,她认为自己有罪,坦然接受大家的诘问与愤怒。
C.小说对祁老人着墨不多,却通过高举小妞子尸首、听到胜利消息时茫然无措等细节生动真实地刻画了老人质朴的形象。
D.文本一通过语言和情态刻画了街坊群像,最终众人在瑞宣的提醒下没有为难日本老太婆,表现出不曾泯灭的淳朴善良。
8.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祁瑞宣的形象。(6分)
9.文本二中“对战争进行了跨民族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这一深刻主旨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7.(3分)
【命题解析】B项,根据文中内容,日本女人原本想和大家交朋友,但面对小姐子的死和众人的责难时. 也想过逃避,文中并未表现她“认为自己有罪”“坦然接受”的态度。【参考答案】B
8.(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对文本内容鉴赏与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文本一对祁瑞宣的描写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举止展现了祁瑞宣听到胜利消息时的克制,面对爷爷祁老人诘难日本女人时的理性,沉浸在丧女之痛时也不忘仗义执言的正直;又通过日本女人对他的评价反映出祁瑞宣是一位有学识、有气度的知识分子。结合文本二对祁瑞宣这一人物的评价可知,祁瑞宣的身上有着传统文化思想“中庸”“仁爱”“温良”的人生哲学与传统观念的浸染,凝聚着老舍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心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祁瑞宣是一位受到传统文化思想浸染的知识分子。①理性克制。当祁老人诘问日本女人时,祁瑞宣明白妞子的死与她无关;当他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没有按照心意大喊“我们胜利了",而是低声对爷爷说"日本投降了"。他的身上有着待人处事理性通达、保持分寸的品质。②温良正直,仗义执言。当街坊们对日本女人发起攻击的时候,他从丧女的悲痛中站起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保护了日本女人,他有着温良的秉性,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不曾泯灭传统文化思想中仁善的宝贵精神。③有学识,有气度,有仁爱之心。祁瑞宣与日本女人能用英语交谈,他虽未离开故土北平,但却了解天下大势,对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未来怀有坚定的信心。(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关联比较并理解和评价小说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和探究F级。
【命题解析】文本一中,以日本女人的所思所见反思侵略国发起战争的罪恶、祁老人和街坊们在悲喜交加时刻对待日本女人的过激反应、祁瑞宣的仗义执言,都是作者老舍从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跨民族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思,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这些情节内容。就能感受到作者老舍寄托在小说中的思想情感与创作主张。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①通过日本女人的心理活动揭示侵略国发动战争必将自食恶果的道理,也表明反对战争是正直的人类的共同心声:当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日本女人想到"肆意侵略的人到头来准自食其果”“投降没有什么可耻,这是滥用武力的必然结果”,她出门想告诉街坊们这个消息,认为“她应当跟中国人做好朋友,超越复仇和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②通过众人听到消息后的反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一向忠厚的祁老人高举小妞子的尸首诘难日本女人,街坊们听到日本投降消息时,一改温良恬静的本性,竟然准备攻击日本老太婆的反常举动,都揭示了战争给民众造成的巨大痛苦。③通过祁瑞宣的仗义执言,寄托消灭战争、追求和平的理想:当街坊们对日本女人发起攻击时,祁瑞宣挺身而出保护了日本女人,大家也都不乐意欺负一个日本老太婆,这彰显着百姓们经历战争也不曾泯灭的人性,寄托着老舍希望消灭战争、追求和平的理想。(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本一:当胜利到来的时候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本一:当胜利到来的时候阅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