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6-24 15:35:23 阅读: 评论:0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t7t8美文号为您带来了10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习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习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习,像这些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习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

2、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指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4、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掌握了它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用它解决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要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100g=1/10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问题⑴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⑵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

①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

②讨论: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几种折纸方式,每种方式应怎样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学习结果:

3、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4、归纳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与提高

①把7/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17?

②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1/a÷3等于多少?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100×3=300(ɡ)1/10×3=3/10(㎏)

300÷3=100(ɡ)3/10÷3=1/10(㎏)

300÷100=3(盒)3/10÷1/10=3(盒)

例2、4/5÷2=4÷2/5=2/54/5÷2=4/5×1/2=2/5

4/5÷3=4/5×1/3=4/15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6页的例3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板书例题。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7÷10

(3)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得出结果。

7÷10=

所以养鹅的只数是鸭的。

(三)思维训练

1.把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3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观察、操作,同学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在操作活动中建构分数的意义。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展示领袖学生在课堂上的风采,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能比较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例1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激活旧知,创境引题

(1)、口算:

0.75÷15=0.4×0.8=4×0.25=0.36+1.54=1.24 -0.46

1.01×99=420÷35=25×12=135÷0.5=1 ÷ 2 =

(2)、引导回忆,

出示“真假让你辨”。(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用手势表示。)

① (—)的分母是3,分子是2,中间一条横线叫分数线。(  )

② 妈妈把一块饼分成4份,其中的3份可以用( — )表示。(  )

交流讨论第②题并引出“平均分”。

小结:只有“平均分”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前提条件。进而出示“平均分的饼图”并让学生试着用完整的语言来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

(3)引题导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分数的意义” 这一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用领袖学生的记忆唤起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全体学生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让全体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先学后教 感悟提炼 建构新知

1、初步感知与理解

(1)(出示例1)根据每副图的意思,试着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学生打开课本到第60页)先填一填,并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交流汇报: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

①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

长方形是一种图形,也可以称为一个物体。像这样,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一分得到了分数。

② 1米长的线段可以称为是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我们也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一分得到了分数。

③ 引导思考:最后一幅图还是一个物体吗?(不是)这里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说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一分也得到了分数。

(2)揭示单位“1”:

①通过刚才的分一分、说一说,我们发现在表示分数时,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为了简明地表示这个被平均分的对象,我们就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儿的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又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②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个单位“1”还可以表示些什么?

③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

其实这个单位“1”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刚才大家讲到的很多例子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到地球、宇宙,小到纳米、微米都可以看作单位“1”。

④试着说一说刚才例1中的这些图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呢?

2、引导提炼与概括:

(1) 刚才得到的这些分数,我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4份、5份等等,想一想:还能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10份、100份,甚至更多吗?

揭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关注重点:

你觉得这句话中最容易疏忽的是什么地方?(师圈出“平均分”)

(3)沟通联系:

想一想: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这个取了“其中的几份”又相当于分数中的哪一部分呢?

3、认识分数单位

揭示:其实分数也像整数、小数一样有自己的分数单位。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想一想:分数单位就是指什么?(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教学中的分数加以举例。)

(评析: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结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注意做好学生角色的有效转换,带着学生走进“分数”,特别是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又大胆放手让领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三、展示反馈,丰富感知

1、尝试说一说(课本第61--62页“做一做”)

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动手试一试

完成教材第63页的“练一练”: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填一填,然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操作并交流(略)。

(评析: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单位的基础上,我特别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体验与感受,不仅帮助学生分散了难点,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展示了领袖学生的风采。)

四、巩固拓展,发散思维

1、先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a不等于0)

设疑提问: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

2、尝试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题:“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 。”

学生独立完成后试着让学生讨论与交流:三幅图都表示( ),为什么每次涂色桃子的个数却不相同呢?

小结:由于每次单位“1”桃子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每次需要涂色的桃子的个数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在涂色时要看清楚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具体数量有多少。

3、联系生活解决

读一读信息中的分数,并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1)五年级甲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2)地球表面大约有(—)被海洋覆盖。

(3)一个婴儿每日至少有(—)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4)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却养活了世界人口的(—)。

4、拓展提高

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是“(—)”和“(—)”?

小结:这两个分数都是以“12支铅笔”为单位“1”,但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相应的 1份的数量也就不同。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还认识了分数单位。你有一些什么收获呢?(学生畅谈收获)

(评析:通过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又发展了学生合理的创造意识。)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尝试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结构能适应并引导学生的学习

课堂教学结构,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进行精心地设计,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与链接点,促进学生顺利地实行知识的迁移。可是,当这些学生长大以后,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谁去帮他做这件事呢?还是需要他自己去主动调动已有的认知,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与其让他们长大以后再去做这件事,还不如现在就让他们去做?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不帮学生作预先的设计,也没有创设多少的情境,而是改变以前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领袖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回忆、交流、阅读与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一点一点地感悟学习方法。因为我一直认为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终身是有收益的。

二、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边教学边思考边探索,我深深地相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之后,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像、交流、画图与操作中去体验并自觉得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新知就在学生们不断地思考与动手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学生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了多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个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多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多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自己去演讲。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充分发挥领袖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在课前复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产生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体验到分数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在表示分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一些问题引导出来,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并且,在课上,充分发挥领袖学生的引导作用,自己走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及时为他们解决难题。

总体上讲,这堂课还算成功,但是,在教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少数学生可能对于这一抽象的现象不能很好接受,因此,个别学生可能还摸不着头脑。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级时更好的教学好《分数的意义》,还希望同行们能给我一些更好的见意。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六、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磁扣。

学具: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一板面包图片(分格的),4根香蕉图片,一段绳子

七、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操作发现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2分钟)

(二)探究新知(14分钟)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15分钟)

(5)量一量、算一算

A三角形、长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3分钟)

师:那么要想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

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个封闭图形,下面四人小组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活动前请先阅读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

①小组内快速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

②选择需要的工具进行测量。

③组内分工合作。(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反馈交流测量方法。

①三角形

6+8+10=24cm

师:那个小组愿意汇报?

预设:我们测量的是三角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24厘米。

师:你们用直尺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呢?(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那测量结果24厘米表示什么?

预设: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总和。

预设: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课件出示)

②长方形

5+5+3+3=16cm

师:昨天咱们刚刚学习过四边形,哪组来汇报一下四边形?

预设:我们选择的图形是长方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16厘米。

师:16厘米这个长度表示什么呢?

预设:表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他们也选用了用直尺测量,量了几条边(四条边),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长方形对边相等只需量两条边,一条长、一条宽)

师:真棒!你们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简化测量过程。

师:那如果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么做呢?

预设:量一条边,就知道四条边的长度了。

师:当然,不论量几条边,计算四边形的周长都是要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我们发现四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

思考:如果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交流后小结:看来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它所有边的长度总和。

爱心、树叶等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8分钟)

③树叶

师:老师给有些小组准备了一片树叶。那个小组选择测量的是树叶的。周长?1厘米大约是这么长,请同学们估估看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小组的汇报?

预设:先用绳子沿着边线围一圈,在绳上做一个标记,然后把绳子拉直再用直尺测量,测量的结果约是9厘米8毫米。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直接用软尺绕一圈可以直接测量出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太智慧了!为什么不用尺子直接量呢?

预设:因为边是弯弯曲曲的。

介绍滚动法:首先在树叶上作一个记号,然后在尺子上滚一圈,看滚到哪里,读出刻度也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滚动法也是把弯曲的边转化成直直的线段进行测量,也利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

④爱心

学生汇报:测量工具是绳子,测量的方法是围、量,测量过的结果约是12厘米

师:你们小组测量的是爱心。爱心的边也是弯曲的,说说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不用滚的方法?滚动法不能测量到凹陷的部分。

师:同学们,经过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预设:直边的图形用尺子测量,曲边的图形用绳测法或者滚动法,化曲为直的方法

师小结:没错,直边先量边长后计算,曲边化曲为直

(6)揭示周长概念的本质

师:回顾之前的学习,经过了这么多学习的感受,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周长?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完善板书)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周长已经理解了。周长,周长,周指一周,即封闭图形的一周,长就是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经历摸一摸、量一量、比划、估一估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的操作,积累丰富的体验感受,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延伸、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觉和估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周长”和长度的关联,能够将面和线区分清楚,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8分钟)

1、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1)教材书84页的第3题

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通过移一移,我们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然后比较发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2)教科书88页第8题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老师把它分成甲乙两部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是怎么想?

预设: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一条斜线。

师:老师把这条边变弯曲,现在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预设1:甲的周长更长

预设2:一样长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开始认为甲的周长长?

师:哦!原来如此。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并非指图形的内部。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一样,它的周长就是一样的。

(3)生活中的周长(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设计进一步内化周长概念,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本质。通过对比、辨析排除内部线段和面积的干扰。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五)归纳总结,内化新知(1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周长,知道了周长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图形的周长。希望课后同学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九、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直边:量、算

曲边:围、滚(化曲为直)

十、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认为一周就是周长,故此我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一周”,在此基础上,沟通一周和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测量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并没有急于揭示周长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先在大量的活动体验中感知周长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又在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周长是图形边线的长度,只是存在于二维图形的面上,与面的大小无关,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揭示周长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三种不同的路线,突出“沿着边线,绕回起点”两个重要特征,然后再指一指、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建立学生对“一周”的表象认识,为后面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探究测量周长方法的过程中,或测量或计算,充分体验、感受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通过学生用线围曲边的一周,把边线取下来拉直、测量,帮助学生沟通一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联系,即周长是从面里脱离出来的线段,深刻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3、当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动之后,再让他们观察三个图形的大小以及周长,去摸一摸,经过想象、比划以及之前的经验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较出三个图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次经历从二维图形中抽象出一维图形“线段”这个过程,最后通过教师化曲为直的验证,从而探索周长的性质,理解周长的本质就是线段的长度,积累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贤明、生动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中区分清楚二维图形的“面积”和一维图形的“长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整节课每一次活动体验后,我都让学生描述、概括自己体验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养学生空间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后反思

1、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平面图形的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2、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封闭图形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辨析中深化

周长只能用于二维图形上,它和面积总是同时出现在一个物体上的,所以它们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认识周长不能只孤立地认识周长,应该将其与面积进行区别。课尾设计的两道练习都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明析周长概念的内涵。

总之,概念课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我们将学生的经验水平改造为老师的学科水平。只有老师想的明白,学生才会学得明白。

教学过程 篇七

课前互动:同学们,我们已经见过面了,同学们怎样称呼我(黄老师),同学们真有礼貌!今天能与咱 的同学度过愉快的40分钟,老师真是高兴,同学们高兴吗?有没有信心?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上课!(同学们好)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篇八

一、成语引入:

1、回顾分数,了解学生的起点。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吃的?猜猜看,是什么?哦,请看电视,是(蛋糕)

师: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生答师板书)

师:关于这个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4”是分母,“1”是分子,1和4中间那条线叫做分数线。

二、展开——分数意义的研究

1、研究,理解单位1

(1)探究,用多种材料表示出。

师:刚才同学们说,可以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还可以表示什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种材料,你们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来表示吗?我们准备的材料有哪些呢?

课件边展示老师边说:奥,是一张长方形的纸,一米长的绳子一条,画有四个熊猫的图片一张,小圆片12个。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材料表示出,然后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要求了吗?那我们赶紧行动吧!

小组活动。

(2)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示的?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展开后把其中的一份涂成了红色,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2:我把一条绳子两次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条绳子的。

生3:我把4只熊猫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1只)就是这些熊猫的。

生4:我把12个小圆片平均分成4堆,其中的一堆(3个圆片)就是这些小圆片的。

(3)归纳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出了,我们一起来看电视,回顾一下:在表示的过程中,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的。

师:是的,我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板书:平均分成4分,表示这样1份的数)

师:刚才在表示有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地方吗?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

小组商量。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说:有的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比如长方形的纸,1米长的绳子,有的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比如4只熊猫、12个小圆片。

师:是不是这样?

师:有的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那么一个长方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

刚才我们把这根绳子平均烦人昵称4份,这根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生:1米)

像这样1米长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

像4个熊猫、12个小圆片,它们都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有什么字?(生说)

师:“1”是吧,我们就把它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及大括号)

师:单位“1”有哪些呢?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师:那么一个物体出了可以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外,还可以是什么?(生说)

师:那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什么呢?

师:那一个整体还可以是什么呢?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叫做单位“1”,那刚才同学们在表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谁平均分成4份?大家一起说。(单位“1”)

(4)研究几分之几

师:对我们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板书:把)

那剩下的部分,如果用分数表示,应该是多少?( )

师:表示什么?

师:老师如果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应该是多少(找生:)

师:像这样的分数,你能说一个吗?表示什么?

师:那像这样的分数能写多少个?

师:这么多的分数,你能根大家说说什么叫分数吗?(生说师补充板书:若干份、几)

再找生说,并板课题:分数。反问:什么叫分数?再找几个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分数的意义。(补充课题)

师:关于分数的意义,你清楚了吗?下面老师请你在演草纸上写一个分数,并和你的小组同学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生写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说一说?(找生说)

2、理解分数单位

师:(指黑板上的分数)同学们,你们看,这里这么多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有的是4、6、12,那分母都表示什么?(生: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

师:你们再看看这些分子?又表示什么呢?(生:取这样的几份)

师:如果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板:分数单位)

反问:什么叫做分数单位?(生说)

师:(指黑板任意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

师:看看,刚才你写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练习

师:看来大家对今天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

1、课件出示:(教材63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师:会吗?(找生口答,并问为什么?说到第四幅图时有2种答案。可以问,还有补充吗?)

2、教材63页第2题。(略)

师:刚才这些图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接下来这些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喊声在黑板上做,并请这个学生订正,同学们把答案写在演草本上。)

3、7题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

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图)

长江干流约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图)

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

师:这里的、 、表示什么意思,请你说一说。

生1:如果把人的身高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一个人头部高度就是这样的1份。

生2:把长江干流水体所有的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3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3:这里的表示把死海表层海水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盐就有这样的3份。

4。请你任选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涂色表示出来。(苹果图)

师:接下来,老师请每个同学都动手,(课件出示)请你任选一个分数,并在图上用涂色表示出来。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卡,开始做。

师:为什么都是十二个苹果,分得的每一份的数量却不一样呢?

生说师结:刚才我们都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分的份数不同,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非常不错,这节课有多少同学发言?站起来,。你能说说发言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吗?现在发言的人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师:看来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你能联系实际举一个有关分数的例子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生说:分数的意义),那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了分数的产生及历史,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介绍。

师:谢有学同学还做成了幻灯片呢!真用心,我们一起看看!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分数单位

把单位“1"一个计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表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整体

《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这篇文章共7996字。

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四、教法学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介绍这个单位“1”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不一样所以要加引号。

4、活动二、联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1)你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个计量单位的例子吗?你能举出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的例子吗?总结,单位“1”可小可大,自然界中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2)动手操作,加深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表示的作品,露出来的部分占一个整体的,你能画一画,并说一说整体是怎样的吗?说一说,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这里的把谁当做单位“1”?你画的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

5、活动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大家都理解、的含义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PPT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简言之,先分后数,分什么?数什么?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吧。把十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活动。你能任意写一个分数,并和同桌说一说你写的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抽签决定第几小组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6、认识分数单位

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等,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分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以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5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所以的分数单位是。举例练习。

(三)生活中的分数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PPT出示:据统计五三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五三班在午托班吃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你能说一说这里的所表示的意义吗?人从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5岁时头长占身长的,成年人的头长占身体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练习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下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

1、填空

(1)表示把x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x份。

(2)说出下面各数的分数单位。

xxx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xmxm

二、判断。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x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全长的。x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明确目标: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预期效果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任务二:

1、任务呈现

出示2/3,它表示什么呢?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学具,表示2/3.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2)把6把牙刷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3)把9朵花看成单位“1”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单位“1”的2/3.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任务三:

1、任务呈现:

(1)出示1/(),这是分数吗?请你把它填一个分母变成几分之一。

(2)每个同学都有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3.

(3)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4.

(4)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6.

观察这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1/3.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4 15: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9419505d404a84e7617027a258fa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人教版).pdf

标签:分数   意义   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