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一1.掌握基本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实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合作学习、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则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
1.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用“抽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发现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
2.(1)共有“抽到红心1” “抽到红心2” “抽到红心3” “抽到黑桃4” “抽到黑桃5”5种情况,由于是任意抽取的,可以认为出现这5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2)6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
这6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1.介绍基本事件的概念,等可能基本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
1.例题.
例1
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2张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用枚举法,列举时要有序,要注意“不重不漏”)
探究(1):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一次摸出2只球,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该实验为古典概型吗?(为什么对球进行编号?)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反)、(正,正)、(反,反)3个基本事件,对吗?
学生活动:探究(1)如果不对球进行编号,一次摸出2只球可能有两白、一黑一白、两黑三种情况,“摸到两黑”与“摸到两白”的可能性相同;而事实上“摸到两白”的机会要比“摸到两黑”的机会大.记白球为1,2,3号,黑球为4,5号,通过枚举法发现有10个基本事件,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个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加深对古典概型的特点之一等可能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例2
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
一次摸出2只球,则摸到的两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在运用古典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时应当注意什么?
①判断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②找出随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师示范并总结用古典概型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例3
同时抛两颗骰子,观察向上的点数,问:
(1)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结果?
(2)点数之和是6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3)点数之和是6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如何准确的写出“同时抛两颗骰子”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
学生活动:用课本第102页图3-2-2,可直观的列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题:点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介绍图表法)
例4
甲、乙两人作出拳游戏(锤子、剪刀、布),求:
(1)平局的概率;(2)甲赢的概率;(3)乙赢的概率.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的能力.
2.练习.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_.
(2)在20瓶饮料中,有3瓶已过了保质期,从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保质期的饮料的概率为_________..
(3)第103页练习1,2.
(4)从1,2,3,…,9这9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
①2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②2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3.求基本事件总数常用的方法:列举法、图表法.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二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有问题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展、有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望;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在好的问题情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菱形性质时,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
1、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菱形图案?(看谁说的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1)吃过的菱形形状的食物
(2)春节时门上贴的剪纸花
(3)居室装饰地板砖
(4)中国结
(5)菱形衣帽架等。
2、为什么把这些图案设计成菱形呢?
3、菱形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和运用呢?(板书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可以总结出来。
然后通过画图和电脑显示,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去论证。从而弄清了菱形的定义、性质、面积公式及简单运用,
然后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菱形性质方面的应用。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为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本节课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转化成数学问题。但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东西。同时不是为情趣而情趣,要注意增加情趣的内涵。注意经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时可通过变更问题的表述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常提出问题:“如图(1),△abc要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
bc a 有哪些方法呢?”这样出示问题显得单调又乏味。为了同样的教图(1)学目的(引导学生获得判定定理),教师若能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性质定理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试问能否把原来的△abc重新画出来?”不仅引发了生动活泼的讨论形式,而且也收到良好的引发效果,(有的先度量∠c度数,再以bc为边作∠b=∠c;有的取bc中点d,过d作bc的垂线等)。由此可见,在定理或概念性较强的性质的教学中,应尽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立刻想到了手中的三角板,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自主的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争取更打的进步。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三通过各种数学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1.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2.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3.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其他同学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4.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5.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
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围绕“懂”来安排练习,以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②围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 “会”的转化;
③围绕“熟”来安排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练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解题方法。
6.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7.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1.概念课应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多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视觉直观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概括和整理后形成新的知识,或从旧知识的发展中形成新知识。
2.概念课应解决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⑴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应该准确地给出它的含义。
对一些基本(原始)概念,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于清晰准确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并注意对同一概念的下定义的不同方案,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⑵对概念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至混淆,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问题。
⑶概念教学还必须认真解决“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互译问题,为以后在数、式、形的运算、推理中应用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⑷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概念只是为了解题的错误认识。重视概念课教学的启发性和艺术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如选择、填空、变式等),从多个侧面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四《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二元信息窗2
1、在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最佳记忆方法,能熟练背诵2的乘法口诀。
2、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探索新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运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
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小棒、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骑单轮车的精彩杂技表演,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杂技演员们给大家表演的是顶竹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有5名演员在顶竹竿,每根竹竿上都有两名演员。预设2:舞台上还挂着灯笼,每串上有2个红灯笼、5个黄灯笼。谈话:我们尝试把它们编成一首小儿歌。一人头顶1根竿,竿上两人转圈圈(教师指图加手势演示);两人头顶2根竿??谁能接着说?
预设:竿上4人转圈圈。
追问:接着往下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这个问题。
本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杂技表演顶竹竿为背景,与生活联系密切。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将信息以学生喜欢的儿歌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接着编儿歌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要想接着编,首先须知道3根、4根、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借助学具,创编儿歌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认为3根竿、4根竿、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预设: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
谈话:大家都认为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是怎样得到的呢?先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探究3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3根竿上有几个人?”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3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摆小棒的方法。预设2:列加法算式2+2+2=6。预设3:列乘法算式3×2=6或2×3=6。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刚才的猜想,3根竿上6个人(板书:6),表示3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6(板书:3×2=6)。
(2)探究4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4根竿上有几人呢?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4根竿上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预设1:用小棒摆一摆。
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8。
预设3:列乘法算式2×4=8或4×2=8,表示4个2相加。
小结: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4根竿上有8人(板书:8),表示4个2相加(板书:4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4×2=8(板书:4×2=8)。
(3)探究5根竿上有几人
谈话:3根竿、4根竿上有几人的问题都解决了,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5根竿上有几人,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板书:5根竿上个人)
预设1:我们是用画圆的方法表示。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2=10。预设3:列乘法算式2×5=10或5×2=10,表示5个2相加。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得出5根竿上有10人(板书:10),表示5个2相加(板书:5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5×2=10(板书:5×2=10)。
(4)探究2根、1根竿上各有几人
提问:2根竿上几个人?2根竿就是几个2?能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吗?(板书:2根竿上个人)
预设:是2个2,加法算式是2+2=4。乘法算式2×2=4所以2根竿有4个人。追问:这里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那分别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
预设:第一个2表示每根竿上有2人,另一个2表示有2根竿子,2×2表示2个2相加。提问:1根竿上有几人?也就是几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根竿上有2个人,也就是1个2,乘法算式是1×2。
小结:2根竿上有4人(板书:4),表示2个2相加(板书:2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2×2=4(板书:2×2=4)。1根竿上有2人(板书:2),表示1个2(板书: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板书:1×2=2)。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摆一摆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几乘2的直观表象。全班交流不同方法时,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既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了一次锻炼,同时又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乘2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归纳、倾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借助儿歌,创编2的乘法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1根竿上2个人,2根竿上??不但解决了问题,还编出了一首小儿歌,你们能接着编下去吗?
预设:2根竿上4个人,3根竿上6个人,4根竿上8个人,5根竿上10个人。谈话:除了用小儿歌帮助记忆,你还能想到更简便的方法吗?学生可能回答:可以把儿歌编成乘法口诀。
谈话:1根竿上2个人,表示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谁能来编第一句?预设: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提问:2根竿上4个人,表示2个2相加,乘法算式:2×2=4,谁来接着编?预设:二二得四(板书:二二得四)
谈话:剩下的你会编吗?先自己编一编,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学生独立创编,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创编3×2的口诀
谈话:3根竿上6个人,表示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预设:表示3个2相加,列式3×2=6。追问:谁来编口诀?预设1:三二得六。预设2:二三得六。
小结:我们在编口诀时通常都是将较小的.数放到前面,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二三得六就是3×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三得六)
(2)创编4×2的口诀
谈话:4根竿上8个人,表示4个2相加,乘法算式怎样列呢?它的口诀又是什么呢?预设1:4×2=8,口诀是四二得八。预设2:我编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预设3:选择二四得八。应该将小数放到前面。
小结:二四得八是4×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四得八)。(3)创编5×2的口诀
谈话:5根竿上10个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呢?可以怎样编口诀?预设1:5个2相加,乘法算式5×2=10,口诀是二五得十。预设2:我们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谈话:为了方便我们在解决5个2相加或2个5相加时都用同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把刚才创编的成果读一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在对几乘2的乘法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以简短精炼、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载体,将儿歌进行简化,从而抽象出2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编制“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两句乘法口诀,然后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交流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自主对比、选择中,使编制简洁的乘法口诀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背诵口诀,理解意义
谈话: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每句口诀里都有二。预设2:从下往上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多了2,从上往下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少了2。预设3:每一句都是表示几个2相加。
谈话: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每句口诀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口诀表示的意义。那二二得四这句口诀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二五一十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二二得四表示2个2相加得4。二五一十表示5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5相加。追问: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了二四得几你们能帮帮他吗?
预设1:记住二三得六,再加上一个2就可以。或者记住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也可以。 小结:知道了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现在快速记忆口诀,看谁将2的口诀记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记忆、背诵,同桌两人对答,师生对答)
谈话:真了不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将2的乘法口诀记住。
本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的乘法口诀,通过找规律,学生进一步发现每句口诀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师利用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口令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记得准确而深刻,为以后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解决绿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谈话:仔细观察舞台布置,你们能找到哪儿藏着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预设: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谈话: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预设1:就是求4个2相加,列加法算式2+2+2+2=8。预设2:求4个2是多少,列乘法算式4×2=8或2×4=8。预设3:我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谈话:用口诀我们很快就可以算出4×2=
8、2×4=8。想一想1×1=多少?表示什么?可以怎样编口诀?(板书:1×1=)
预设:1×1=1,表示1个1相加,口诀是“一一得一”。(板书:1)小结:我们就用这句口诀“一一得一”。(板书:一一得一)
本环节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绿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又强化了对于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1、看图列式。
2、照样子填一填
3、看口诀,写算式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2的口诀
谈话:你们能找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接解决吗?预设1:一名小朋友有2只眼睛,3名小朋友有几只眼睛?二三得六。预设2:教室里一盏灯有两根灯管,4盏灯有几根灯管?二四得八。
本环节的课堂练习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然后再次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看口诀说算式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因数,结果不变的规律,第四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此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预设1:我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预设2:我会自己编口诀了。预设4:我会用口诀解决问题。预设3:这节课我很快乐。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五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
1、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个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到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几岁?
解法一:设经过x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由题意得
26+x=3x 解法二:设母亲的年龄为x岁。 由题意得
x=3(x-26)
例
2、某班有45位学生,共有班费2400元钱,准备给每位学生订一份报纸。已知《作文报》的订费为60元/年,《科学报》的订费为50元/年,则订阅两种报纸各多少人?
巩固练习 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规则: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20次,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问题
3、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100次,小明投中率为40%,小明投中率为40%,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问题
4、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3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6000元/台、b型4000元/台、c型2500元/台,我校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学校采用。小红的方案:她认为可以购进a型和b型电脑,请你判断小红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并通过计算说明。
1、a、b两地相距36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4小时候相遇。若6小时后,甲所余路程为乙所余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2、某班借来一批图书,分借给同学阅览,如果每人借6本,那么会有一个同学没书可借,如果每人借5本,那么还剩5本书没人借,问该班有多少人,有多少书。
1、变题训练问题2中,若学校要购买a、b、c3种型号的电脑,有如何安排?
2、某中学新建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⑴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⑵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师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六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 生:不好用。(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
1、探索10n的特征
计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
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
1、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5、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
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练习:人体内约有2.5×10 5个细胞,其原数为多少个?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七1、以同伴10个手指的“藏起”为情境进行10的减法算式的记录,体会减法算式在记录数量变化中的简单、便捷。
2、比较同伴间10的减法算式记录条目的多、少、一样多,体会“有顺序”的操作活动给记录带来的帮助。
3、在游戏活动反复进行中,增进幼儿对“一”、“一”等符号的理解。
4、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幼儿有过两两结伴进行合作运算和记录的经验。
2、教师自制10只手指分别藏起1个到9个的图片,以及对应的10的减法算式ppt课件。
3、记录纸,记号笔。
1、导入活动——手指游戏。
和幼儿一起玩他们所喜欢的手指游戏。
师:你有几个手指头?你喜欢它们吗?你会用手指头摆造型吗?这个造型要用几个手指头?
(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对手指游戏、手指造型的自由表现中’,丰富和加深幼儿有关手指和数量的特殊表象,为接下来的数的运算活动建立“跳板”。)
2、看“图”玩游戏——手指头,藏起来!
(1)介绍游戏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老师喜欢一个“藏起来”的手指游戏。我来藏,你来猜,看看能不能猜出老师藏了几个手指头。
(2)教师演示,幼儿猜测。幼儿猜测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猜得这么准的呢?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观察、思考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知道少掉了__,它们一共是4个,所以藏起了4个”。
(3)鼓励幼儿自主玩这个游戏。教师可以用激将法,比如说: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让你看“图”玩“藏手指头”的游戏你能行吗?
(4)出示“图卡”,逐张和幼儿讨论图画的意义:这是什么意思?提醒你们藏几个手指头?
(5)幼儿自主看“图”游戏。
(由“藏起”的游戏,自然引发到对“少掉”的直观理解,再分别与数学符号“10”、“一”、 “4”等之间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系,引发幼儿自主建构“10一4”这一算式中所隐藏的数学运算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也来玩“藏起”游戏,在动作表现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对减号以及减号前后数字的理解认识。这个过程必须以孩子自身的反复动作为基础建构,孩子的理解认识才能深入透彻,日后的应用也才有可能自如流畅。)
3、“示意图”大变身——看看“?”来回答。
(1)将“10一1”变化成“10一1=?”,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让你来回答这个“?”你会怎么回答?
(2)结合情境小结“10—1=9”所表达的完整意思:原来是10个手指头,藏起了一个手指头,还剩下9个手指头。
(3)通过追问,引导幼儿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一”后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4)出示图片“10一4=?”,引导幼儿思考:你会回答吗?你怎么回答出来的?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5)请幼儿自主出题进行运算:让你来出“题目”考考大家,你还会出些什么题目?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及时书写算式,并引导集体中的其他幼儿及时回答。
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哪些题目我们回答比较快?为什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把那些让我们“回答得慢”的题目再快一点呢?
小结:如果让你给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取个名字,你说是什么游戏? (10的减法)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就是“减法算式”。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八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九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十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十一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课件、三角板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教学环节3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十二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徐 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 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相关文章(以论文形式呈现)
3、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写出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方式呈现)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篇十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01:1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86537863b349c0b1f7260bd4363facf.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十三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教学设计万能 数学教学设计小学(十三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