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多渠道储备机制。
拓宽选人视野,开展年轻干部专题调研,打破部门、条块界限和身份壁垒,通过从党政机关中“选”、从事业单位中“探”等方式,从中甄选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表现突出且培养潜力大的年轻干部。
动态掌握1985年1月之后出生的正科级干部,1989年1月之后出生的副科级干部50名,依据年龄层次、职务层级,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次制定培养规划,形成合理梯次分层分类。
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制度,完善年轻干部人才重点培养库,建立一人一档培养档案,全程纪实、动态记录成长历程。
二、建立立体式培训机制。
实行“导师帮带制”,聘请19名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成长导师,构建“1+N”结对模式,按1名成长导师与2至3名年轻干部结对标准,通过“师傅带徒弟、携手传帮带”的形式,对年轻干部成长过程进行思想引导、理论辅导、业务指导、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成长。
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学习班,采用线上+线下、课堂理论+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委托中山大学开发课程,安排专家名师开展课堂集中授课。
三、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
按照“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则进行动态管理。
培养过程中,组织部门和成长导师每季度与年轻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并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更好地了解掌握其思想学习工作动态,对学习掉队、表现不佳的部分学员,由组织部门进行提醒约谈,并限期整改,整改成效合格的继续培养,对整改不到位的直接淘汰。
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年度考核总学分在80分以下且连续两年综合排位后五名的进行淘汰;对违纪违法的学员依规依纪依法处理,直接淘汰。
同时,持续关注其他未纳入培养计划的年轻干部,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根据实际情况甄选纳入。
四、建立规范化用人机制。
培养考核实行学分制,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按20%的比例评出优秀学员,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学员”的年轻干部,当年科级干部年度考核将评为“优秀”等次。
根据年轻干部平时表现,结合个别访谈、民主测评等方式,不定期地对年轻干部专业素质、发展潜力、培养方向综合研判,按照“成熟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分期分批向县委推荐使用;三年期满考核优秀的年轻干部,重点推荐使用和优先晋升职级。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6:4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677538032107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汇报(3).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汇报(3).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