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方法。
“中庸”可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广义“中庸”,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差不多涵盖儒家的所有价值和德行;狭义“中庸”,专指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模态,一种处世的方式,与“中道”“和谐”相近。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矣”。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达到。
他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即狂妄冒进,狷即拘谨退缩,两者都有所偏,因此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要“叩其两断”,“允执其中”。
他一再强调任何德行之实践,都不可推得太过。
不然,就会流于虚伪或哗众取宠。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恰到好处的状态或和谐状态。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即是说:“中”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和”是天地万物所共同遵守的普遍准则。
“中和”是宇宙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贯穿于我国教育中的思想精华。
以中庸思想来审视我们研究生教育,可发现不少违背中庸、不和谐的行为。
目前许多高校分别按机、电、化等分设专门院校,在开设专业时,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的实用专业,对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只作摆设,甚至取消这些所谓的“冷门专业”。
高校类型太单一,造成学生在校受到的知识氛围熏陶也很单一。
高校研究研究生特别是理工院校的研究生,由于他们过多地关注具体的操作和结果的实现,对人文社科尤其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缺乏,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较少。
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工具化、实用化倾向。
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是背离了“允执其中”之中庸思想。
当然,也难以培养出能够称雄世界科学界的顶尖人才。
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70%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
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例子,他的小提琴素养,远远超过一般人,技巧非常高超纯熟。
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齐聚法国巴黎,并且发表共同宣言,向全世界昭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发展,就必须回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中庸》里谈到的“仁、义、智、信”及“中和”、“和谐”。
世界上这么多著名科学家出于对人类生存的担忧而发出的这一呼吁与宣言,无疑是对儒家的中庸思想的高度评价与强力推荐,当然更是对其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当代及未来发展的衷心期望。
因此,我们自豪地说:《中庸》的“中和”思想所展示的思辨深度和实践意义,远远超出了历史上其他流派的人文思想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10:5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67746634397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庸思想:教育发展之圭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庸思想:教育发展之圭臬.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