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成了国人关注的话题,虽然多方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供应安全,但是在全球灾害频发的影响下,我国粮食安全背后也凸显一些结构性、制度性的隐患。
1.粮食生产现状由于粮贱伤农,近年来一些种粮大户退租弃耕或转向非粮化产业,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农田撂荒现象。
一些地方通过政策扶持大规模实施非粮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萎缩,甚至一些耕地被“以租代征”或“廊道绿化”等方式侵占。
为保护耕地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国家先后实施了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划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上山下沟”现象。
针对实有耕地面积缩水、种粮面积被挤占的现象,一些地方的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数据受人为因素干扰,基础数据难以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状况,无法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2.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但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巨大的人口体量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不允许出差错,疫情过后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粮食安全,消除粮食安全隐患,突破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降低粮食进口依赖度,确保口粮绝对自给。
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下,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强调不误农时、不废农事做好春耕生产。
2020年3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就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推动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印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林省考察时指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政策传达到地方,其重视程度逐级衰减,到一些地方甚至成了形式化,贯彻中央精神仅停留在口号或文件上。
其根源无外乎,虽然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对地方政府缺少实质性考核机制,有些地方将粮食生产让位于GDP、政绩,牺牲粮食安全或挤占粮食生产发展空间,使粮食安全到地方成了“数字粮食安全、报表粮食安全”。
补贴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一些政策性补贴虽然实施多年,但由于绩效评价工作缺失或不到位,导致钱花出去了而效果没有出来。
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于人多地少的区域没有采取创新性措施,依旧采取按土地单位面积发放。
由于人均耕地较少、户均到账补贴金额较少、政策引导力较差,导致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再如农机购置补贴,国补标准是一样的,地方补贴标准则根据各地财力而异。
不同的补贴标准使一些人钻空子、跨区域倒卖,使政府资金政策引导功效大打折扣,造成政府资金浪费。
以往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粮食安全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农化占用耕地以及耕地的非粮化方面。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8〕1号)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8:2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67745760796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粮食安全生产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粮食安全生产主题研讨发言材料汇编(6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