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秉承“知敬畏”的信仰,坚持在法治的框架内推进工作街道作为落实工作的一线“执行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着眼于“管得住干部”,不断强化依法行政。
实行12位律师和专家组成的街道顾问团制度,在出台重大决策、作出重大行政行为前,做到事前征求意见,确保决策科学规范。
强化风险源头的法治化防范,共完成参与风险评估项目20个,没有发生因评估不到位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每年制定“法治xx”工作要点,分成15个小类实行刚性考核,特别是突出开展干部的法治理论培训和行政执法考试,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着眼于“管得了工作”,不断加强法治保障。
在“三改一拆”方面,坚持依法拆迁和依法处置两手抓、两促进,实现既依法裁量拆迁补偿,又坚决遏制无理诉求。
2005以来,完成12个村5447户、103万平方米的旧村改造,交房率超99%,各项成绩走在全市前列。
在“五水共治”方面,突出截污纳管专项整治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完成辖区28条河道的环境治理,实现垃圾河、黑臭河动态“清零”。
二、强化“善治理”的能力,坚持在法治的思维下夯实基础街道作为工作实践的“探索者”,将法治寓于基层治理,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着重在“基层民主”上见行动,一方面切实做好“减法”,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相关制度,精减率达73%,并探索社工岗位政务分离,有效推进社区工作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切实做好“加法”,重视居民自治,在街道14个社区全面推广“开放空间”“居民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模式,引导群众自主解决诸如停车、毁绿等身边难题。
着重在“治理实效”上下功夫,建立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室,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有效资源,运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基层在矛盾化解中先期预判、有效决策和快速处理能力。
通过该系统,近两年流转矛盾纠纷1042件,借助法治手段及时化解976件,成功率在90%以上。
三、普及“守底线”的风气,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营造环境
街道作为联系群众的“排头兵”,时刻牢记推动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始终将基层法治宣教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着力激发群众学法信法的热情,通过一线问诊、咨询解答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结合法律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拼等手段,提升群众学法积极性;大力建设基层法治宣传阵地,营造基层法治宣教氛围。
三年来,累计组织开展平安宣传、法律讲座等活动280余场次,培育扶持“平安志愿者联盟”“阿拉宁波人”等120余个法治社会公益组织。
着力增进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加大对重难点地区的法制宣传力度,积极推行“1357工作法”和“1+1+e”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3-02-22 18:5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67706315982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街道法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街道法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