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提高产品的品质,侧重于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即完成产品从“有”到“优”的过程。
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匠的任务侧重于首先打造出产品,工匠精神主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那么,这个时期的工匠精神,处于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之中,主要完成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保家卫国的任务。
探索该时期的工匠精神,对于我们补充完整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图谱以及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重转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建设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进行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改造工业和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加速推进工业化、追赶世界新工业革命的“脚步”等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群体自身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工人阶级执政提升了工匠的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从被压迫、被剥削者变成了国家的主人,相应地,作为工人阶级主体力量的工匠也完成了从旧社会被迫劳动到积极建设新社会姿态的转变。
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专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造成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工”排在“农”之后,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业获得发展,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现在广为赞扬的古代工匠精神主要彰显于官营手工业创造的成果。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者一般是被官府控制的匠人,身份地位低于平民;民间手工业者不仅要为生计劳作,还要缴纳赋税,政治地位低下,这种情况决定了古代的工匠不能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进行自由的生产劳动。
在近现代,机器大工业极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手工业,工匠则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被具有不可抗拒力量的轮子碾压着①,成为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毫无经济和政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一跃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存在,而是兼具生产者和建设者两种身份。
相应地,工匠群体也充满了精神力量,各行各业的工匠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建设国家而奋斗。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生产资料变成公有制,工匠的劳动成果不再被私有制下的个人剥削,而是由联合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劳动是为造福国家和人民,这就大大激发了工匠们无私奉献的热情。
工匠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心态的转变让该时期的工匠精神“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本文发布于:2023-02-22 04:5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167701310354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史专题党课讲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史专题党课讲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